每個人一天隻有24小時,如何創造出88小時的效益呢?調查統計,一般企業的經理人平均有3個老板、24個客戶、5個供貨商、36個同事及12個直接的下屬,那麼一天在管理上需要處理的時間,恐怕不止8小時,而是88小時。如何有效地實施自我時間管理,進一步管理這麼一群人,是現代經理人的重要課題!現代管理大師彼得·杜魯克的名言:“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都不能管理。”
很多人不曾發現一個藏在時間管理背後的真實現象,那就是在生活或工作中,總是不停地“被打擾”。“被打擾”是頭號時間大盜!日本的專業統計資料指出:“人們平均每8分鍾會受到1次打擾,每小時大約會受到7次,或者說每天會受到50~60次。平均每次被打擾的時間大約是5分鍾,每天總共大約4小時,也就是約50%。其中80%(約3小時)的打擾是沒有意義或價值極小的。同時,人被打擾後重拾原來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鍾,每天總共就是大約2.5小時。”根據以上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每天因打擾而產生的時間損失約為5.5小時,按8小時工作製計算,時間損失占了工作時間的68.7%。是不是很可怕?所以我們應正視這個問題,勇於向打擾說“不”。同時,協助公司裏的團隊避免無價值的打擾或被打擾,減少能創造價值的時間流失。
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需要改變習慣,讓自己既能很快地把事情做完(Efficiency效率),又能把事情做對(Effective-ness效能)。我們應養成習慣,將所有待辦事項按照急迫性與重要程度劃分為四類:
(1)不緊急但重要。例如重新檢討商品企劃或產品研發的組合計劃。計劃為首要工作,不緊急但重要的工作貴在如滴水穿石般推行,但絕不能有一時的停滯,如果能加上適度的授權與分工,更能借機培養下屬!
(2)緊急且重要。例如顧客的抱怨或投訴。所謂“兵貴神速”,必須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處理。
(3)緊急卻不重要。例如有些老板或重要客戶無謂或額外的請托。這類事情就要“分類、取舍、勇於拒絕、交代”。對於這類打擾應盡量集中時段處理,避免有求必應。
(4)不緊急也不重要。例如個人額外的注意力。適度怡情養性,輕鬆一下即可,應避免沉迷。
時間分配是否恰當的檢查,就是檢查是否能有半數以上的時間被分配在處理“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如果沒能達到這樣的分配水平,就表示要麼總在高壓中處理“緊急且重要”的事,要麼就是浪費在其他不重要的打擾的事上太多了!長期下來,工作的質量、未來價值的創造與身體心理的健康,都將畫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