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定方向 找問題 談創新(2 / 3)

找問題:以國際慣例和中國特色建構藝術學理論體係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藝術教育變化較快。從最初的少數院校開辦藝術專業,在短短十幾年間,迅速膨脹到幾乎全國包括“理工類高校”都開辦藝術專業。加之民辦院校、職業院校、技校、專修學院、社會培訓機構等,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內容豐富的、門類龐雜的、層次完整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藝術教育體係。該體係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學生人數最多、質量懸殊最明顯、就業競爭最激烈的藝術教育體係。隨之而來的則是藝術學專業學生就業愈加吃緊。其中的原因除了宏觀就業環境的問題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學科建設的問題。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深入開展藝術學學科建設研究,能夠進一步認清當前藝術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沈衛星從新聞人的角度指出:“無論藝術學理論還是實踐,一定要以問題為導向。藝術人才隊伍怎樣輸送到我們社會層麵去,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反觀我們內心,我們藝術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另一方麵,社會對藝術的覺知力、吸納力有多少,我覺得也切斷得很厲害。如何打通從藝術的教學源頭到我們的生活是很關鍵的。”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一川教授將發言題目直接鎖定為《當前藝術學理論麵臨的問題》,他從4個層麵闡述了媒體對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影響:第一,“藝術”被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媒體纏繞,依存於複雜的網絡環境中;第二,社會輿論環境對藝術周邊問題的關注超過了對藝術作品本身的關注,進而直接影響了藝術品的鑒賞和社會效果;第三,藝術需要公信力,但在媒體事件中屢遭衝擊的藝術公信力亟須重建;第四,藝術作為一種被“藝術家創造”“被公眾賞玩”的公共符號係統,需要建立在一種“公平與公正體驗的雙向互動”中,借此尋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共在感。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教授以“中國當代藝術界普遍存在的價值迷失現象”為出發點,指出了“藝術學理論體係滯後”的問題:當前的藝術學學科建設仍然依附於外來的觀點體係。最近20多年來,我們的藝術理論的重要概念、體係、範式、話語方式都是西方的。中國藝術學“缺乏回應現實擔當”“既割裂了傳統,也不回應現實和藝術實踐發展的需要,這是中國藝術理論最尷尬的狀態”。他指出,藝術學學科建設要處理好幾個關係:第一就是自我體係的完善與學術開放性關係的問題。第二是關於個性與共性關係的問題。第三是開放視野與深層的建構。第四是現實關注與超越精神,超越功利,超越現實。

如果說以上幾位專家所提出的是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宏觀問題,那麼,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張法教授和全國藝術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則以敏銳的目光發現了當前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微觀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問題顯得更具實踐價值。

如張法教授從中國整個學術術語和西方學術術語對接的層麵闡述了藝術學概念的定義問題:藝術學學科建設,首先要解決基本概念的定義問題,但是,當前我國藝術學的很多概念難以定義,因為牽涉中國整個學術術語和西方學術術語對接的問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一樣的,一方麵,我們直接引用了大量西方關於藝術學的概念文本,來作為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基礎架構;但另一方麵,我們又在強烈地呼籲建構中國特色藝術學理論體係。這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