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性思索 回歸本位(1 / 3)

理性思索 回歸本位

熱點透視

作者:張斐然

2014年,山西省報名“藝考”的學生比去年減少了3400餘人,從全國範圍來看,今年,除了北影、中戲等熱門院校招考依然炙手可熱外,多個省份的藝術類專業統考人數減少,持續多年的“藝考”熱呈現降溫趨勢。

記者先後采訪了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張傑、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鬱正民,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劉偉冬。他們分別就“藝考”人數的下降原因以及今後對“藝考”改革的方向等熱點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觀點和建議。

如何看待“藝考”熱的降溫

張傑認為,“藝考”熱實際上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藝考”前些年異常的火爆,熱得有點和中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相適宜。中國不需要這麼多藝術家和藝術人才。如此多的人來報考藝術院校,更多的是社會上或者是媒體的誤導,導致一種對藝術專業片麵性的理解,似乎從事藝術職業的人好像生活得很好、很體麵,社會地位很高。這其實是一種表麵的、對藝術不理解的、盲目的追逐。實際上,通過這10多年的“藝考”熱,很多考生和家長慢慢通過對藝術的學習和理解,更加客觀、更加真實地認識了藝術這個行當,對其應該付出的努力和其本身存在的風險,以及藝術作為一種職業或是作為自己的一種夢想該怎樣去追求,慢慢恢複到一種相對理性的狀態。從2013年開始,藝考生相對穩定了,沒有之前幾年迅猛地增長。從今年考生的數量上看,一些學校和地區,考生的人數似乎有所下降,甚至有些下降的數額還很大,在張傑看來,這是正常的,這對藝術教育的發展,以及對年輕人的人生定位、人生發展道路的選擇,是很好的一種信號。這是一種好的現象。

鬱正民對“藝考”熱的降溫持同樣的觀點。鬱正民認為,“藝考”熱的降溫是一個好的趨勢,實際上近3年,從全國範圍來看,特別是山東省和浙江省等藝術高考的大省來看,已經開始形成下滑的趨勢。例如,黑龍江省的考生每年在五六萬人,但是從2013開始,每年考生的數量不足2萬;山東省在2009年藝考生達到15萬,但近幾年,報考人數也就是在五六萬人。在鬱正民看來,這是社會、政府、辦學單位、家長以及考生5個方麵都開始進行冷思考的結果。

什麼影響了“藝考”熱

“藝考”熱的降溫,在鬱正民看來是一個數年的過程。從1999年開始,中央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如擴大招生;還有一些從國民素質整體教育提升上,從國民整體素質當中的藝術素質和審美需求的提升上,國家出台了一係列相關文件。另外一方麵,“藝考”熱的產生是與從上世紀末各個高校擴大辦學規模、與國際辦學接軌,以及追求利益等多方麵原因造成的。當時,國家在基本政策的出台和辦學指導思想上做出了調整,我們的一些辦學機構和基層的教育管理部門在對國家政策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在執行當中和下達、分配一些辦學的布局也有些誤導。學校是辦學單位,同時也是生產單位,不同的是,企業生產的是產品,而學校生產的是人才。“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產品有次品可能影響不大,但人如果出現次品,可能會影響整個社會。學校大規模地招生、盲目追求利益,必然出現一些良莠不分的現象。這與我們一些辦學單位的領導者和管理部門未能嚴格把關地執行政策、理解政策是實際相關的。

現在“藝考”熱出現由熱轉冷的現象,劉偉冬認為,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升學總人數的減少;二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加大,升學已不是進入社會的唯一選擇;三是“藝考”的“文化紅利”已優勢不再。所謂的“文化紅利”就是指藝術專業錄取時的文化成績低於一般專業,這導致那些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在普通本科無望或把握不大的時候,就把注意力轉移到藝術陣地上來了。龐大的藝考大軍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現在的學校,尤其是那些優質的藝術院校深知文化對藝術學習的極端重要性,對考生文化成績的要求越來越高,且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許多優質學校對文化成績的要求一般要達到本科分數線的80%甚至90%。這樣,“文化紅利”消失了,那些本想“討巧”的學生既要學藝術,又要學文化,兩頭應付,不堪重負,“藝考”大軍也就自然萎縮了。

鬱正民提道,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開設音樂專業的院校,除了34所專業藝術院校之外,隻有97所師範院校開辦音樂專業,現在全國達到了1000多所學校。這主要是之前提到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擴大辦學規模與國際接軌,學校與國際接軌就要求學校的學科專業齊全,與專業配套。比如,綜合大學、理科大學就想把學校辦成一個綜合性大學,而不是一個專業大學;而農科大學、醫科大學、師範類大學實際上是一個專業的院校,農業大學是培養農業人才的,醫科大學是培養醫學人才的,師範大學是培養師資人才的。但近些年,一些學校已經不注重自己專業的職能了,而盲目地追求興辦綜合性大學,和國際接軌,學校要有自己的藝術專業,所以藝術專業成為了一個附著物、一個點綴品,沒有把對人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隻是盲目地考慮學校的發展。當時擴大辦學規模,很多院校由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的辦學規模、條件,包括人力資源的配置都相對落後。很多院校在擴大辦學規模的時候資金靠國家撥款,我們在發展當中對教師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策允許各院校擴大辦學做一些贏利,這樣勢必造成了一些院校盲目上專業、盲目招生。另一方麵,我們沒有把對人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前提放在辦學的首位,學校雖然是生產單位,但生產的人,不同於產品,學校去搞創收、追求利潤,必然會導致辦學質量的下降。近5年來,很多學生畢業之後,就業成為一個困難。所以現在辦學單位和政府職能部門開始尋找原點,為什麼我們八九十年代學生畢業之後可以找到工作?這與科技發展、社會發展對生產力和勞動力的使用,是直接相關的,在就業這個問題上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擔。鬱正民認為,在科技比較發達的國家,沒有把就業問題作為一個首要問題去考慮。一個國家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是看公民受教育的比例。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市,號稱俄羅斯的大學城,但這個城市隻有3所大學,而這個城市40萬的人口有50%以上受過大學教育,因此稱為大學城。鬱正民認為,大學生失業有其消極的一麵,但也有其積極的一麵,他可能是失業了,但國民的素質提升了,我們要看到這一點。由於我們太不重視藝術教育了,所以當物質需要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們追求的就是審美需求了。一些科學家提出,決定社會發展的兩點,一個是科學,另一個是藝術。辦學質量的嚴重滑坡,也促使我們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開始思考,呼籲社會對教育的前景、學校的前景、學科的前景、教育者自生發展的前景進行冷靜的思考,其不僅關係到國家的發展,也牽扯到一個學校、一個專業、教師自身將來的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藝考”熱的下降,是國家、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在一定比例上開始有了一個比較科學的思考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