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雲南,書法藝術家中,能與中原文化名人比肩者,通海的闞禎兆是其中的佼佼者。繪畫則以鍾士昌、鍾廷檜、鍾嶽祖孫三代為代表。
闞禎兆的書法,遠在清乾隆時,已被奉為珍品,廣為藏家青睞。闞禎兆4歲熟讀古詩文,臨帖習字,14歲入秀才。作為雲南巡撫王繼文的幕僚之後,其在文牘方麵大展雄才,有“杜詩王字,以造奇跡”之稱,其書法中顯露出王羲之、張旭、懷素的秀勁灑脫,先後為省城昆明書寫了南城門的“近日樓”、大北門的“望京樓”巨匾以及《重修歸化寺記碑》《鐵峰庵記碑》《曇華寺碑》,以及通海秀山上的《秀山古柏行碑》和“惠我雙湖”“千峰翠”“高開洞庭野”等匾聯,這些均可以睹其書法之秀勁風采。所書匾聯碑銘,既有端莊嚴謹的正楷,也有圓潤奔放的行草,尤以行草見長。清代名人對他的草書有“龍蛇筆落驚風雨,不異當年草聖奇”之讚,民間及官宦均爭相收藏。
明代,通海鍾士昌於天啟年間上京會試,榜列第二,授畫品中書,成為全國有名的畫家。後辭官回鄉後,寄情於山林,每日作畫吟詩教授畫藝。其子鍾廷檜、其孫鍾嶽得其真傳,一門三代,名噪一時。因其畫牡丹形神俱佳,有“鍾家牡丹”之譽,成為清朝雲南文人畫的翹楚。
三、樵牧混英雄:不能不說的那些人那些事
明清以來,通海就形成了一個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圈子。這其中,有闞禎兆這樣的文化精英,還有更多大隱隱於市的人物,正如混跡於樵牧之中的英雄,形成通海這個文化圈子的獨有風貌。
90歲高齡的羅瑞芳老人自小就生活在河西,老人還記得兒時過春節,每年臘月二十四至正月初三期間,在城門洞裏都會舉行燈會,這個時候也是縣城的賽寶會。凡是家中有字畫瓷器等玩物的,都會拿到燈會上來展示,目的不為售賣,隻為展寶、賽寶,炫耀而已。這一從清乾隆年間就出現的活動,對當地民間收藏起到了促進作用,書畫收藏鑒賞之雅興在通海勃然大興。
“堂前無字畫,必是俗人家;滿堂新字畫,更是俗人家。”在通海有用書畫來界定一家人的雅與俗的風氣。學養之深淺,德行之高低,家風之淳厚,書畫之收藏鑒賞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標準。李景泰說:“幾百年來,這個文化圈感染、啟迪了無數良士賢才,同時也影響著廣大的老百姓,在當地形成了一股儒雅生活風範,從而帶出了民間收藏的風氣。自明迄清至民國,正是有了廣泛的民間收藏,才有了這些館藏文物。”
王連城,通海一代名儒,通海館藏文物的奠基者。河西解放後,王連城參與接管文物的整理工作,並被雲南文史館聘為館員。後又編纂通海、河西並縣後的《續通海縣誌》。解放後,王連城負責整理上交國家的大批民間收藏品,他為家鄉文化、為通海人民留下了珍貴的文物。
自明代葛中選,清代闞禎兆、鍾嶽、孔繼尹,直到民國年間的譚兆福、錢開甲、張惟馨等通海“書香世家”、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都對收藏孜孜不倦。當代人沿襲了這一古風,通過收藏、尋找、交流、鑒賞字畫,人的心靈得到充實和淨化,真善美得到滲透與弘揚。
張惟馨,曾是前清光緒舉人,曾任湖南衡陽府銀行總裁和湖南長沙府知府,民國後任河南開封銀行總辦。
張惟馨平生酷愛收藏古代名家字畫,不惜竭盡家財所蓄。專收藏名家扇麵,故有“五百扇齋主人”之稱號。通海文化館收藏張惟馨的扇麵冊頁僅是其中一部分,扇冊多為其在湖南、河南任官時期的同僚或名士文人作品,而且每開扇冊上都署有編號和主人的收藏押印。現存藏品雖不算大家作品,但是,作為考據通海的名人收藏史事,也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實物依據。
當代文化老人許秋山,本名許庭桂,經商有方,家境殷實,收藏廣泛。因為偶然收藏到一幅北宋名畫“秋山白雲圖”,很是喜愛,於是改名“許秋山”;他一生研習字畫古物鑒賞,收藏書畫並研究通海文史,如癡如醉,學養深厚,促進了通海民間的收藏之風。而做豆腐走壩子的周廣雲的收藏故事,則具有傳奇色彩,據說當年周廣雲以一擔豆腐換來一捆古字畫,成為通海普通民眾玩收藏的美談。
四、此地文物盛:從有口皆碑到芳馨遠播
近一個月的展覽,引來了數千觀眾的觀賞,甚至有一些外地的收藏家專程到玉溪看展覽。書法愛好者黃有光對闞禎兆的書法情有獨鍾,在展覽上他第一次看到了兩張珍貴的闞禎兆的手卷。“能看到這樣的展覽,機會難得。我們不僅從前人的創作中了解了雲南書畫的發展曆史,同時對我們的藝術創作很有啟發。希望能通過展示加強更深入的研究,提升地方曆史文化的時代價值,為地方文化旅遊服務。”黃有光說。
通海縣文聯主席林啟龍帶領縣書畫協會50多名會員專程到玉溪博物館看展覽。他深有感觸地說:“看完展覽,很為通海人自豪。但自家的寶貝,卻要跑到玉溪來看,還等了幾十年才看到,真不是滋味。我們有這麼好的文物,養在深閨人未識,沒有給通海人民長見識,真的遺憾。如果這些文物能在通海天天看到,那就是通海文化的喜事,是通海人的幸事。目前受條件限製,通海一直沒有一個可以舉辦大型展覽的博物館,文化需要更多展示與創新宣傳。如果能有一個專業的博物館,不僅展示這些館藏文物,同時也展示通海其他文化成果,與秀山旅遊相輔相成,就可以真正實現文化傳承、文化惠民、文化旅遊興市。”
通海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豐富,除了古字畫,還有木雕、瓷器、玉器、青銅器。共有148件國家級文物,其中一級文物兩件,二級文物三件。大批文物還沒有經專家評估定級。
李波2004年從事文化工作至今,在他的印象中,館藏文物從未在通海舉行過展示,更沒有舉辦過外展。“文物的展示需要良好的環境與安保措施,在通海沒有合適的地點展示。我們現在是有名無實:有博物館的牌子,而無展廳。本次到玉溪博物館展出,是館藏文物首次大規模外展。展出的100幅作品,大多數從未示眾。既有雲南籍書畫家作品,也有省外名家作品,名家薈萃,賞心悅目。”
玉溪市博物館館長陳泰敏說:“通海是文物大縣,一是體現為以秀山為代表的規模龐大的古建築和鄉村保留下的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再就是作為可移動文物的館藏文物。通海博物館館藏書畫的數量和品質在全省屈指可數。”
據介紹,目前雲南省注冊博物館有85家,其中文物類博物館62座、行業館18家,各州市都有多家縣級博物館。玉溪僅有江川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和通海博物館兩家縣級文物博物館。“文物是一個地方經濟文化繁榮的直觀表現之一。經濟繁榮帶來文化興盛,古代通海文人創作了很多書畫精品,湧現了很多名家,其作品也成為當時收藏的熱點。通海收藏風氣之盛古已有之,藏家不僅收藏本地鄉邦前賢的墨寶,也收藏全省乃至全國名家作品,由此薈萃成現在豐富的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