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深閨的通海館藏文物(1 / 3)

走出深閨的通海館藏文物

學術論壇

作者:楊霏

【內容摘要】2013年4月,《南滇翰墨——通海館藏古代書畫文物精品展》在玉溪市博物館展出。這是通海館藏古代書畫文物半個多世紀來首次外展,展出的100幅明清書畫作品,大多從未示眾,代表著明清時期雲南書畫獨樹一幟的藝術水平和魅力。

【關鍵詞】明清雲南書畫博物館收藏展示保護傳播

文物是博物館的生命,文物需要展示、保護與利用,其生命力隻有活在觀眾心裏才會生機勃勃,這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而且可以喚醒大眾的保護意識。

坐在通海縣文化館所在地“萬壽宮”裏,涼風習習,令人神清氣爽。背靠“千樹萬樹綠如雲”的秀山,一進兩院,小橋流水,這座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建築,見證了“斯文在茲”的興盛繁榮。萬壽宮自上世紀30年代辟為“民眾教育館”,1950年又作為新中國的文化館使用至今。“禮樂名邦”通海的傳統文化內質,可張揚於秀山古刹禪林中的“匾山聯海”,也深藏於秀麓博物館古字畫的含蓄內斂中。二者無一不在傳遞頌揚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內心情懷,擔當著一種文化使命的傳承精神。

那些風流雅致、古色古香的書畫,處處閃耀著通海文化獨特的風采和魅力。

一、書畫爭氣勢:館藏文物的無限魅力

在通海博物館館藏的2500多件藏品文物中,其中書畫有800多件。這些書畫的收藏可追溯到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通海縣、河西縣解放不久,政府接管了各鄉鎮上交的從官僚地主家搜來的字畫,尤以河西人民文化館當時交來的最多,占了60%,這些解放之初收集的文物成為通海博物館的看家寶,也是通海規模最大的一次民間文物收藏進館。

當時河西人民文化館代理館長王連城先生把接管的近千件書畫分門別類進行了登記。當年用蠟版刻印的綿紙標簽至今還貼在畫軸上,標簽上注明文物名稱、分類。在這些書畫裏,有清代闞禎兆、趙士麟、朱嶟、尹壯圖、孔繼尹、錢灃、朱家寶、劉朗的書法,有明末僧人過峰的《蘭花圖》,有清鍾廷檜的《琳瓏石水墨牡丹》、周傳經的《水墨山水圖》、戴溢滋的《河西八景圖》。這些珍貴的藏品,可謂雲南書畫曆史上的珍品。

當一件件書畫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走出文人雅士的書齋,走進人民文化館後,因為曆史的原因,它們卻“淪落”為廢舊物資,一直堆放在縣文化館的物資倉庫裏,再次從大眾的視線裏退出,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塵封歲月。雖然未能登堂展示,卻也躲過了曆次政治運動,得到了“保護”,沉睡箱櫃總比毀於人禍好,不能不說是一種因禍得福。

1979年,改革開放,春回大地,和煦的陽光終於照進了縣文化館陰暗潮濕的老庫房。當時,通海成立秀山公園管理處,本地一些老文化人提及這些書畫,並建議到秀山上辦展覽。於是文化館開箱清理,粗略進行了目錄登記後,在秀山清涼台展出226件書畫。因為當時宣傳不力,並沒有太多觀眾,但館藏文物得到了一次認真的目錄登記後,重新回到庫房。時間到了1991年,縣政協會上,多位政協委員提案中提及通海文物管理混亂、保護不力。縣委、政府積極回應,成立通海館藏文物清理小組,由時任文化局長的李光弼任組長,由李景泰、許秋山、黃為榮、張世昌、吳建偉五人開始進行詳細的清理工作。

原博物館館長李景泰回憶當年的情形:“那些文物就堆放在文化館一樓一間陰暗潮濕的房間裏,有些字畫已有了蟲蛀黴斑。我們一件件打開查看,進行了嚴格的卡片登記,最後入冊封箱都要簽上五個人的名字,這是對老祖宗負責,也是對後人負責。經過認真細致的分門別類,總共登記有2500多件各類文物,其中字畫有800多件。”因為當時條件有限,這些文物還是隻能放置於原地。2007年,縣博物館辦公樓建成,館藏文物被“請”到了二樓,住進了幹爽舒適的庫房。但文物的收藏、珍藏並非最終目的,它需要向社會公眾展示。通海館藏文物一直沒有停止被發現、被展示的渴望……

2001年,雲南省文物局、雲南省博物館編輯出版了《雲南文人畫藝術》一書,該書收錄的雲南本土明清畫家和近現代已故畫家的作品共計193人321件,是雲南省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其中收錄有明清到現當代18位通海籍人士的作品;書中26幅作品由通海博物館提供。有建水王肇基的《鬆林七賢圖軸》、石屏廖榮綸的《野徑無人圖軸》、昆明李仰亭的《高士圖軸》及袁嘉穀的書法作品(長223厘米、寬113厘米,可謂巨作),還有通海籍畫家鍾嶽的《深山隱居圖軸》、周沛的《清溪泛舟圖軸》、戴溢滋的《河西八景圖》等一批珍品。在全省25家提供藏品資料的單位中,通海僅次於省博物館,藏品之豐富在雲南縣級文化館首屈一指。

二、地靈而人傑:小城的雅致與深厚

名山秀水孕育了通海人文薈萃,清康熙通海縣令魏藎臣撰寫的《新修通海縣學宮牌記》裏,讚通海“地靈而人傑,前明迄今,科甲蟬聯矣,文章炳輝矣”。中原文化與雲南地方文化在通海的融合,使通海在明清時出現了經濟、文化、教育的高潮,文采風流,人才輩出。康熙時雲南按察使、江蘇人許弘勳所稱“秀甲滇南”,乾隆時通海知縣朱陽所題“禮樂名邦”,光緒時雲南總督、廣西人岑毓英所讚“冠冕南州”,對通海的道德風範、文化教育、湖光山色給予了高度評價。

明清以來,隨著漢文化的深入和科舉製度的影響,雲南本土開始湧現了一批文化人、詩詞家、書畫家,推動了雲南社會曆史發展進程。通海的湖光山色、芳林碧野,孕育了自己的鄉土人才,在眾多的文人書畫家中,玉溪籍書畫家在雲南出類拔萃。書家有行草大師闞禎兆、闞福兆、趙城、孔繼尹等;文人畫家明朝有全國知名的葛中選、繆碌溪、鍾士昌,清代有趙士麟、沈政、鍾廷檜、鍾嶽、周沛、繆得新、戴溢滋、羅開勳、趙詠周、朱家寶、劉朗等。

從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明末到近現代的雲南畫家作品看,其用筆及意境仍基本上屬元明以來文人畫範疇。雲南文人畫作為雲南地方文化藝術的一個門類,在曆史上將內地傳統文化在雲南發揚光大,促進了邊疆與內地的文化傳播、交流與融合,對推動雲南地方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其中通海籍書畫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通海館藏書畫就是一個明證,這裏不僅有通海籍書畫家作品,也有雲南籍其他名家及省外大家的作品,藏品的豐富性,為研究學者和愛好者研究雲南書法繪畫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