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滲透、融合 追溯、發展(1 / 2)

滲透.融合 追溯.發展

音樂與舞蹈學

作者:劉佳媛

【內容摘要】文章從宋詞詞牌格式、音韻、情感內涵等角度,分析宋詞本身的特點,為之搭配最為適合的樂曲,做到還原曆史、重現古代宋詞演唱的原貌。讓宋詞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樣式,更成為音樂領域的一個兼具文學性、藝術性、音樂性的亮點。

【關鍵詞】宋詞音樂節奏音韻

宋詞是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的一塊瑰寶。在古時,宋詞本是配樂演唱的一種音樂形式,隨著曆史的發展,原有的宋詞配樂至今已經失傳,而宋詞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與唐詩一起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

《詞話叢編》中有這樣一則典故: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隻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需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這個小故事說明了蘇、柳二人作品風格的不同,也正是宋詞中豪放派與婉約派的區別。宋代配詞演唱的樂曲到今天業已失傳,隻剩下其中的宋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再與音樂無關。

初聞此典故,是一位文學專業的人士講來聽的,而再次閱讀,筆者卻從一個音樂教師的角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紅牙板”“銅琵琶”是古人演奏音樂時用來打節拍的道具。這些樂器的使用證明了宋詞在當時確實是唱出來的,而人們“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評價,從一方麵證明了柳永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同時又何嚐不是證明了音樂在當時的普及程度及音樂與宋詞的密切關係呢?而今宋曲的少見和失傳,對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來講,乃一大憾事。但是,我們可以從文學角度、音樂規律等方麵入手,試著去推測當時的樂譜。

宋詞都有詞牌,如我們熟知的《水調歌頭》《念奴嬌》《如夢令》等,而詞牌又固定了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音韻。也就是說,同一詞牌的詞有幾段,每段有幾句,每句有幾個字都是相同的。這樣做是為了配合已經固有的樂曲,寫詞在當時又叫“倚聲填詞”。古人是先有了固定的樂譜、曲子,然後為其填上歌詞來吟唱。而我們要做的是以現有的古代詞牌,反其道而行之,推測出當時的樂譜、旋律。不管是詩還是詞,都有自己的平仄,也就是韻律,這與音樂的節奏節拍、旋律規律是相通的。

首先,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去演唱已有的古曲,大膽為古詞譜曲,培養文學意境。例如,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演唱時,筆者要求學生做一定的準備工作,不能為了唱而去唱,要去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歌詞特點,賦予歌曲靈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了解宋詞。

從音樂的角度來講,每一組音節的組合都有其固定的規律,也就是俗稱的拍子和強弱規律。這在宋詞中是有強烈表現的,任何音樂節拍的組合都是有規律的。同樣,詞牌的特點規定了每首宋詞的固定結構,精確到每句的長短、字數,這為我們在譜曲時設計了每句的節拍數量。

其次,我們要搜集整理相同詞牌下的大量宋詞,研究其音韻規律、聲律特點,選擇完美的調式調性。畢竟它們都是為了同一段樂曲而生,其韻律方麵肯定會有很多相似之處,而這些固定的韻律就是我們將漢字化作音符的依據。歌詞與音樂是一種姊妹藝術的結合形式,詞人當時想的是哪些字才能在這樣的音節下唱出來最悅耳動聽,而我們現在想的是,什麼樣的節拍旋律能夠讓這些字的平仄與音樂產生最完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