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藝術市場教育的課程體係建設
藝術探索
作者:李振
【內容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藝術品市場也逐漸發展起來,各高等院校為適應藝術市場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陸續開設了藝術市場專業。藝術市場專業是基於藝術學科的培養模式,旨在將藝術學、管理學、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學科相互交融,培養既懂藝術又懂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培養從事文化產業管理、藝術品展覽策劃、藝術品經營、出版策劃和中外貿易等人才為目標。十幾年的教育教學培養了大批藝術經營和管理人才,解決了市場對藝術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由於中國藝術市場還處在成長發育階段,運作還不夠規範,同時,由於對中國藝術市場特殊規律研究還不夠,高校藝術市場專業教學無法真正適應市場的特殊需要,致使大批藝術市場專業畢業生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不利於藝術市場的建設,也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
【關鍵詞】藝術市場教育課程體係建設
一、當前藝術市場專業麵臨的困境
中國藝術市場教育教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將藝術作品等同於藝術商品,研究作品的藝術價值代替其經濟價值,以藝術作品傳播代替藝術品流通和消費。事實上,“藝術市場”應該是研究藝術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學科,其學科定位應該是“市場”而不是“藝術”。我國各高校藝術市場專業往往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側重於藝術品的運營、策劃和管理等應用人才的培養,缺乏研究藝術品價值與價格關係原理、形成機製以及與其他商品關係的藝術商品學教學,更缺少對藝術市場組織、製度、機製、政策等基礎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課程設置局限於藝術品本身的生產和運營等應用學科,但這些隻占市場學科很小的一部分,相反,對藝術市場大部分的課程卻很少涉及,造成了藝術市場專業課程結構不盡合理;藝術市場教育教學麵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係。藝術市場是研究特殊商品——藝術品市場行為的學科,毋庸置疑,它既有普通商品的普遍性同時也有自身的特殊性,是一個藝術學與經濟學相交叉的學科,應該加強對藝術市場營銷、國際藝術市場營銷、藝術品投資、藝術消費行為、藝術消費心理等骨幹課程的教學。由於認識上的偏差使學科設置不合理,沒有形成藝術市場學科教學體係,製約著藝術市場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基礎課程研究和教學,為專業課程提供堅強的理論基礎
要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體係,必須理順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係,通過基礎課程學習助推專業課程學習。
1.藝術商品學。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人的精神勞動產品也能進行交易,具有了商品的特質,藝術作品也就成為商品。傳統藝術理論關注藝術作品轉化為商品,往往將其視為藝術家或者藝術品中介者的自發行為,而不是“藝術世界”①的自覺行為,它導致了對藝術品市場的研究處在對現象的觀察階段,而無法上升為理論。因此,作為研究藝術商品使用價值及其實現的應用學科——藝術商品學建設顯得極為緊迫。
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生產,為滿足生存需要而進行物質生產,為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物種發展需要而進行人口生產,為滿足精神需要而進行精神生產。藝術活動就是為滿足人類精神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將藝術活動視為生產活動,就是將藝術活動納入到人類其他生產活動範疇中,其活動規律符合人類生產與消費的一般規律。藝術創作作為生產活動,與欣賞等消費活動形成統一體。因為“沒有生產,消費就沒有對象”。“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而且,藝術產品“不同於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產品之所以是產品,不是它作為物化了的活動,而隻是作為活動著的主體的對象”。②這樣,藝術消費者(批評家、觀者、收藏家等)就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者,而具有了主體意義,他們消費藝術品的活動同時也是藝術生產,正是由於這種生產使藝術品得以保值增值,這樣,藝術生產理論不僅解決藝術活動與人類其他生產活動的關係問題,也為藝術品價值評估理論奠定了基礎。另外,探討藝術品的市場價值與價格,藝術品價格形成機製及理論等都是藝術商品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