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影片《風之穀》以獨特的視聽語言深刻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影片中的生態圖像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產業文明毀滅後散發著毒氣體的腐海是一個巨大的淨化係統,它不斷淨化著被產業文明汙染了的環境,然後在它的底部再生長出來清新茂密的森林。二是娜烏西卡在影片中是另一個生態圖像,她是一個人與自然的溝通與協調者角色。她為了阻止人類毀滅腐海,力圖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她以超人的勇氣和真誠的愛去擁抱這個她出生於此的可怕世界,調和了人與環境的矛盾,拯救了人類。三是人們企圖複活古代生物技術——戰爭機器人和過去錯誤行為的圖像。
《懸崖上的金魚》采用了一種更加文學化的故事與情節來強化生態圖像:兩個主人公被塑造成人與自然為道德關懷對象的生態圖像,再結合波瀾起伏的情節設計,闡釋了人性、精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二)生態編碼
生態編碼是將動畫中所涉及的生態共同體元素,以電影語言特有的蒙太奇思維法則編碼為自身範式的、能自我修複的、開放的、有序的生命係統。宮崎駿動畫中鏡頭語言對聲音和畫麵的巧妙的生態編碼,讓觀眾更深刻地認識影片所表現的生態主題和傳達出的生態意識。其動畫中的生態編碼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麵:一是從鏡頭景別與構圖方式、運動鏡頭、鏡頭的視覺象征性符號等進行生態編碼,二是他的影片中各種色彩符號的生態編碼。動畫中每個鏡頭的組接都是一次新的編碼,讓我們能感受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
例如《幽靈公主》中,將森林與人類衝突的鏡頭進行生態編碼:森林被破壞的各個角度的拍攝、幽靈公主表現出狼人的特征、受到詛咒的山豬、礦廠無休止的開發森林等,通過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隱喻蒙太奇等思維法則做生態編碼,呈現導演的生態意識,展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又如《螢火蟲之墓》中,將人、社會、自然三者所代表的死亡、家庭破滅、親情等元素以頻繁而巧妙的相似性轉場的鏡頭語言編碼來提倡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影片強調摒棄以人為唯一價值主體的傳統倫理觀念,視一切自然存在為道德關懷對象的生態共同體。在影片中間一段,導演多次運用動作的相似性在戰前和戰後的閃回之間進行切換,同時借助前後鏡頭中對白、音響、音樂等聲音符號的相同或相似性來進行連接,還以鏡頭中角色或物件的相似性為基礎進行銜接,再加上由觀眾的聯想產生的心理相似性對前後鏡頭進行銜接。這些相似性轉場按照導演將要表達的和平、自然、共處的生態意識將若幹個鏡頭分解、重組,形成獨特的生態編碼。
從這些以生態為主題的宮崎駿動畫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真切呼喚,對人與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的高度關切與擔憂。本文通過對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生態共同體敘事和生態共同體符號進行解讀,期待能為國產動畫打開思路提供一些借鑒與啟發,也為自然的生態平衡的討論提供一種特別的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賈斯丁.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引論[M].林官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歐納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
[3]顏慧,索亞斌.中國動畫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4]《2005年廣播影視工作重要文件彙編》
[5]齊隆壬.電影符號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
[6]段佳.世界動畫電影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
[7]李潔,宋軍.音效對影片節奏控製的探討[J].電影評介,2006.
[8]艾琳,張傑.動畫視聽語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9]李培超.自然的倫理尊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孫德惠,李罡.論動畫影視藝術中的空間節奏[J].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