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風景油畫之發展創新(1 / 2)

論中國風景油畫之發展創新

美術學

作者:胡玠

為了中國油畫的發展,中國風景油畫家們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嚐試。以前,中國人學習西方油畫隻懂模仿,不懂繼承,更不懂融合,所以難以獨創出完全屬於中國的油畫方式。之後,一些前輩藝術家通過實踐創作之後,驟然感悟到或許本土的、民族的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於是,他們從中國山水畫中不斷汲取營養,然後融合西方的油畫技巧,開始全新的中國風景油畫創作。從而導致姿態各異、風格迥然的中國風景油畫競相媲美現象的出現。

中國風景油畫傳承於西方油畫模式,又脫胎於中國本土文化,因此,一開始便浸染著中西兩種文化碰撞交融的氣息,不斷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某種契合與突破。任何突破,都是一種螺旋式上升,都是起始於本初,類似於本初,而又稍高於本初。

改革開放後,確如打開一扇藝術交流的窗。西方風景油畫通過展覽進入國人視野,而中國風景油畫也借此展於世人眼前。中西文化多元性的交流,使得世界藝術之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很多畫家,在這林子裏轉來轉去暈頭轉向迷了路。也有很多畫家,遊曆之後,反而多了一份清醒和認知,獨辟蹊徑,反而找到了獨屬於自己,比原來更美的風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嚐試立足於中國文化大背景下的中國風景油畫創作,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放進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在這片土壤上生長出中國風景油畫的參天大樹,注定根莖發達、果葉繁茂。當紮根中國文化成為一種必然,那麼中國風景油畫家借鑒和融合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方法和文化內涵便成為中國風景油畫走上高速發展的必然通道。

但如果中國風景油畫隻是簡單截取中國傳統繪畫圖式的表層,那麼中國風景油畫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畫家們應該不斷思考和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而不是任由其禁錮僵化風景油畫的成長。例如,光是神聖的、美好的、無限的,西方善於表現光和影的關係。但中國繪畫認為,陰影就是陰氣晦氣,所以中國畫麵很少有光影處理。可是,沒有光,哪有色彩?而且中國繪畫往往重視“圖畫”的教化功能,一開始就不看重形與色相對獨立的審美表達。那麼中國當代風景油畫家在回歸本土、紮根傳統的同時,也要極力避免這種禁錮與束縛。否則,中國風景油畫創作將失去一切自由空靈的可能。避免鑽入死胡同的唯一辦法是打開一扇門,或繞出那條死胡同。鑽研藝術的人,最怕就是在長年累月的嚐試付出之後,不敢輕易打開任何一扇通往外界無限世界的門,不肯輕易回頭繞出那條已走了很久的但終究會碰壁的死胡同。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是我們麵對一切傳統和外來藝術形式的最佳態度。我們應置於其間,又高於其上,如一隻飛鳥,想飛就能飛,想停就能停!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要超越習慣,需要更多、更大膽的嚐試。不要害怕嚐試中的失敗,唯有失敗,才是成功之母。“模仿”隻能帶來最初某些小進步,“繼承”則能帶來之後的某些大進步,而“融合”卻能帶來持續的藝術革新生命。“模仿”屬於隻有別人沒有自我,“繼承”屬於大部分別人裏有少部分自我,而“融合”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分不出你是我,我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