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美
美術學
作者:劉靖戎 李婉麗
【內容摘要】西方現代繪畫中以死亡作為主題來進行創作時,總是與悲劇、恐怖和荒誕等不同形式的美聯係在一起,給觀眾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文章以西方現代繪畫中具有審美典型性的死亡主題的繪畫作品為例,分析現代西方繪畫中表現死亡主題的題材、手法,貫穿作品的外部形式和內部象征,給讀者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雙重美感,向人們展現死亡在西方現代繪畫中的極致之美,打破人們眼中對死亡的不全麵認識。
【關鍵詞】西方現代繪畫死亡審美
死亡主題在西方現代繪畫中往往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展現給公眾,以多樣的形式來表現死亡,所呈現的必定不僅是純粹的形式美感,而且是用語言無法傳達、給予靈魂以無限刺激的美,那種美是活物無法呈現的、徹底的震動和深層的反思的極致之美。
一、西方現代繪畫中表現死亡主題的藝術處理手法
(一)用具象手法呈現死亡主題
在繪畫中具象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有客觀性、典型性和情節性的特征。無論是麵對真實存在的物體,還是想象出來的對象,繪畫者總是在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而不是抽象的符號。在繪畫創作中,具象手法的使用總能給人視覺的震撼。
作為西方現代繪畫先驅之一的19世紀德國象征主義畫家阿諾德·勃克林,他創作的一幅以死亡為主題極具神秘色彩的作品《死亡之島》。作品描繪的是一座被作為陵墓的海上孤島,一位送葬人正劃著一葉小舟,載著死者駛向這座島嶼,作為生命最後的歸宿。在色彩方麵運用紫色偏灰的烏雲作為背景籠罩著整個島嶼,營造了黑暗氛圍,而島上明亮的石屋和黑暗的柏樹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給人以壓抑恐懼與不和諧的心理感受,再加上幽暗的環境色,使身穿白色喪服的送葬人顯得十分神秘,又為整個畫麵增添了陰森恐怖感。於勃克林運用了具象寫實表現手法,其對環境的刻畫真實且細膩,將《死亡之島》這一幻想逼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使人觀後對這塊神秘莫測的死亡之地產生毛骨悚然的心悸。
(二)用抽象手法呈現死亡主題
所謂抽象是與具象相對的存在,是指切斷了與現實世界的紐帶,畫麵不含明顯的物象形式,使之無法辨識其形象的繪畫手法;且是由色彩、線條及空間等繪畫元素所構成的特殊造型世界。其不再重現自然或現實,這也意味著當死亡注入抽象繪畫,可能會讓我們第一眼無法辨認其繪畫內容,表達死亡主題也相對含蓄。其主張行動繪畫或心理自動繪畫,跨越心靈、身體與顏色、畫布之間的關係,用大塊的、單純的統一色塊表達抽象的符號或形象。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青騎士社的創始人之一弗朗茲·馬爾克於1914年創作的作品《戰鬥的形》就是一幅熱抽象繪畫。作品充斥著不安定的躁動因素。可以看到,畫麵上以紅色和黑色兩大刺激的色塊作為繪畫主體,它們相互衝撞交織,卻互不相融。畫麵隨處可見旋轉式的曲線,生氣勃勃又富有表現力,給人以近乎瘋狂的感覺。作者以紅色和黑色作為畫麵主體,表現出一場充滿暴力色彩的激烈戰鬥。
二、西方現代繪畫中表達死亡主題的方式
古典時代,畫家對於死亡主題的描繪大多局限在“死亡”這一現象本身,很少有人追問死亡的意義。而現代藝術家在表現死亡上更追求一種深層次的存在性思考。作為20世紀以來出現的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藝術分道揚鑣的西方現代主義,他們熱衷表現人性的異化,突出精神的荒誕,沉醉在孤獨感和絕望等恐懼情緒的探索中。他們對於死亡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古典藝術,對死亡意象的諷刺、痛苦和焦躁在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展現。其表現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表現和間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