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線條的運用極具裝飾性。在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以線造型”是一個突出特點。線條的運用在藝術表現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鞏縣石窟禮佛圖浮雕中,線條的運用圓熟自如、疏密有致、回環跌宕。表現人物五官的線條準確簡練,表現衣紋配飾的線條精細流暢,表現大輪廓的線條沉厚肯定。線條刻畫之美突出了造型的生動,也使整體畫麵具有一種流動的韻律。
三、鞏縣石窟禮佛圖與龍門石窟禮佛圖裝飾特征之比較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窟門兩側舉世聞名的帝後禮佛圖浮雕與鞏縣石窟寺禮佛圖題材相同,形式相近,但鞏縣石窟寺開鑿年代略晚,(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開鑿年代在公元500年,鞏縣石窟開鑿年代在公元518年至528年)因此相較龍門石窟的帝後禮佛圖既有繼承的部分,又有新的發展和變化。
首先就整體構圖的裝飾性來看,采用平視體構圖,突出平麵化和裝飾化,構圖飽滿,人物安排主從有序,互相呼應等方麵二者相同,不同的是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隻有一層,不像鞏縣石窟分為三或四層,並將侍從人物做有規律性且明確的分組。以龍門石窟皇後禮佛圖為例,畫麵中清晰可見三位貴族婦女中心人物,卻無法嚴格將其隨從進行劃分,無比丘尼在前引導的形象。兩處石窟禮佛圖浮雕畫麵中同樣出現了樹、寶扇、華蓋等,但其表現形式、數量及在畫麵中的位置等都有很大的不同。龍門石窟皇帝禮佛圖隻中部偏左處有一棵樹,學者劉蓮香稱之為“菩提樹”④,細看之,其樹形與鞏縣石窟禮佛圖中的樹存在差異,後者在造型上更具有中國傳統繪畫中對樹木的表現特征。且鞏縣石窟禮佛圖中的樹木均安排在橫向隊列首尾之處,對畫麵構圖起到平衡與收束的作用。兩處禮佛圖中同樣都有寶扇、華蓋,但鞏縣石窟禮佛圖對此做了更有規律的配置安排,每一個中心人物配上一或兩個寶扇與華蓋,更清晰地使人物構圖顯示出分組。
其次,人物造型的裝飾特征不盡相同。人物造型上,龍門石窟禮佛圖呈現“眉目疏朗、秀骨清像”的特征,人物體態偏修長;鞏縣石窟禮佛圖麵貌方圓,體態挺腹拱背、雍容華貴,頭部比例較大,身材較短,已開後世東魏、北齊、隋代佛教造像特征之先河。表情神態上,龍門石窟禮佛圖人物表情虔敬肅穆,鞏縣石窟寺禮佛圖人物表情莊嚴中略帶笑意,更為親切自然。雕刻技法上,均強調人物的外輪廓,但龍門石窟禮佛圖更趨於平麵刻畫,單薄平淺;鞏縣石窟“因石質疏鬆,未能繼續發展這種薄浮雕”⑤,其禮佛圖浮雕較高。細節刻畫上,龍門石窟禮佛圖衣飾、寶扇與華蓋的雕刻較鞏縣石窟更為精細,人物手持蓮花、花蕾等細節在鞏縣石窟中並無出現。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龍門石窟禮佛圖所處時間在北魏實施漢化政策的初期,封建等級製度、儒家尊卑思想有所體現,從人物安排的主從格局可見一斑。其後的鞏縣石窟禮佛圖,構圖的主從格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表現得更為強烈和突出。造型風格、表現手法上二者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藝術處理形式上的變化,究其原因是與社會背景密不可分的。
結語
鞏縣石窟禮佛圖這一美術遺跡呈現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興盛的曆史;體現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發展。從裝飾藝術的角度來看,其在整體構圖與人物造型等方麵的裝飾特征頗具特色,有待我們繼續深入和全麵研究,對傳統藝術充分學習與吸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探討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思路與方式,在當代設計實踐中學以致用。
(注: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RW2013-01)
注釋:
①尚榮,譯注.洛陽伽藍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②魏收.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後列傳)[M].長春:吉林出版社,1995:210.
③石鬆日奈子,篠原典生.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的漢服貴族供養人像——“主從形式供養人圖像”的成立[J].石窟寺研究,2010(00).
④劉蓮香.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龍門北魏《皇帝禮佛圖》考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1).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14.
作者趙飛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12級研究生
高陽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