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是構成漢字形體的各種點、線的總稱,是組成漢字字形最基本的元素。早期漢字,由於來源於圖畫,其字形除了由線條構成,還包含了許多塊狀的部分。即使是線條筆畫,也往往隨客體的外形而做各種曲折蜿轉狀筆畫,即,許慎所謂的“依類象形”“隨體詰詘”。由於這種塊狀筆畫及屈曲蜿轉的筆畫很難塗寫,隨著漢字的演變,這類筆畫漸趨線條化和平直化,使得漢字依類象形的圖畫性逐漸消退,符號性逐漸增強,這是漢字演變的重要過程。從此,漢字不再是畫成的,而是寫成的。

(三)字距疏朗、行距縝密的布白格式

在中國的書法藝術中,隸書的章法是最為特殊的字疏行密的布白格式。這是因竹簡這種特殊書寫材料,決定了漢字自上而下、由右及左的書寫格式和書寫特點。另外,也與當時人們的審美心理密不可分。漢代的藝術作品給我們的感覺是一種難以企及的氣勢和力量,它們構成了漢代藝術的基本美學風貌。作為以實用為第一目的的文字書法,也必然透析著這一時期的審美傾向,即體現了漢代崇尚力量和氣勢而追求浪漫歲月的審美理想。同時,在理論上也得到了總結和概括。蔡邕認為:“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或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充滿了動勢和力量,給漢字賦予了生命的意味。

四、隸變中的改造手法

(一)用一個新構件取代篆書中的不同構件

如“秦、春、奉”等字,在篆書中上部都不相同,隸變後被同一個新構件取代。又如“青、責、表”等字上部隸變後也被同一構件取代。這種現象可以簡單地稱為“混合”,是隸變過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做法。

(二)將篆書中同一構件形態分異成不同的構件形態

如“危、辟、色”等字,在篆書中所共有的構件,盡管所處方位有異,但寫法相同,隸變後因所處方位的不同而分別變化出不同的形態和寫法。又如“弄、兵、奐”等很多字都有這種情況。

(三)省變篆書繁複的結構和筆劃

具體做法主要有:改變某個要件的寫法,減少其中的筆劃;減少構件;舍去筆劃多或是重複的構件後選用一個筆劃少的構件來代替;全拚兩個構件的同時加以改造;在一定的部位簡化問道構件。從總體上看,隸變後漢字形確實要比篆書簡練得多,同時也更便於書寫。

(四)別構一體

有些字在隸變後,無論是筆道方向、筆順還是整個字的構形,都與小篆有明顯差異,幾乎是麵目全非,很難找到前後兩者的對應關係了。如“泉、冬、西”等字隸變後與原小篆體格大為異樣。這些經過改變其構形,書寫起來既簡便又順當。

以上介紹的是隸變對漢字形體做全麵調整時所采用的幾種主要方式與方法。這裏需要說明一點:這些方式與方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並不是單一使用的,常是幾種交錯並用,之所以分項表述,僅僅是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

五、隸變的作用

隸變使漢字形體徹底擺脫了古漢字象形、象意的桎梏,衝破了篆書線條結構的嚴密裹刺的糾纏,由“描繪”符號一變而為“書寫”符號,麵目煥然一新,簡潔明快,能更好地適應毛筆的性能,大大提高了漢字作為漢語工具體的功效。直到今天,實用中的漢字形體(指文字構形),從總體上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見,隸變在漢字發展史上確實是一次質的飛躍,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隸變不但在文字形體上產生強大的變化,同時漢隸無疑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座裏程碑,不斷為後世文人所開掘,章草可說是隸書這棵大樹上的一個極其茂盛的帝支,帶有隸意的行草書法,無不古樸典雅,成為草書藝術的開源之筆。發展到清代,呈現了極其豐富熱鬧的場麵,金農、鄧石如、伊秉授等前輩,力追兩漢,新意迭出。現代和當代的代表書家更是層出不窮,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秦漢簡牘帛書石刻的廣泛影響。可見,隸書對書法的作用是無可厚非的。

參考文獻:

[1]高慧星.隸書的曆史含義//中國中青年書法論文集[C].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89.

[2]沈潔清.隸書散論—從社會角度探究隸書的發展規律及美學特征[J].書法賞評,1996(6).

[3]黎泉.西北漢簡書藝略述//現代書法論文選[C].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4]康有為.文藝舟雙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6]李澤厚.美的曆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文化館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