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變淺探

美術學

作者:褚曉瓊

【內容摘要】從隸書的起源、發展到成熟的整個過程,史稱隸變。文章試從隸書的階段、隸書對小篆的改造、隸書的結構特征及影響等方麵,探析隸變在漢字發展史上的意義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隸變過程特點意義

隸書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說:“就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看,隸書是一大變化階段,甚至說今日乃至將來一段時期全是隸書的時代也不為過”。從這一點看,作為隸書,無論是從文字角度,還是從書法角度,它的出現,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對文字及書法發展的意義極為重要。因漢隸的誕生,才蘊育出後來的草書、楷書、行書,它可算是源頭。

一、隸書、隸變的定義

隸書,從文字角度看,它是漢字的字體之一;從書法角度看,它又是漢字的一種書體。

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

《中國書法大辭典》解釋:隸書,即小篆之後通行的漢字書體。其經曆了近篆性的隸書(初級階段),即秦隸;以波磔為主要特征的隸書(盛行階段),即漢隸;逐漸退化的隸書,即魏晉南北朝時期楷化階段。

所謂隸變,指篆文經隸書的轉寫而使其形體發生變化的過程。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是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一次質的飛躍,是分水嶺。從戰國後期到漢代中葉漢隸形成,隸變拋棄象形特征,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代替筆意(用書寫符號代替描繪符號),失去構型理據。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全部喪失了。

二、隸變的過程

在文字史中,人們習慣把小篆以前的書體統稱為篆,隸書則在篆與楷之間,成為承先啟後具有重要作用的書體。從篆書過渡到隸書的隸變過程是漢字書體的飛躍,是漢字從古體到今體的分界線。從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變,為隸書的出現鋪平道路。繁難的圖畫性在逐步減弱,變繁複為簡單,變參差為整齊,變紛雜為有條理,符號性明顯增強,這種形成規範化的文字,為篆到隸的轉變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隸書與其他書體一樣,發生和演變存在著俗化和雅化、繁化和簡化、草化和規範化、正體和俗體、字體和書體的矛盾運動,也有萌生、發展、成熟以至向新書體轉變的過程。

當時戰國時的秦係文字在書寫過程中,社會上形成了大量的俗體字,就是隸書形成的基礎。近幾十年發現的大量秦簡上許多文字顯然不是正規的篆文(《青川郝家坪木牘》《天水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有些字已是隸書的雛形。當然,隸書的產生也受到秦係文字以外的東方諸國文字的某些影響。這一點,從楚簡帛書乃至春秋末期的《侯馬盟書》《溫縣盟書》中可以得到明顯的例證。但隸書字形構造的主要來源卻仍屬於秦係文字。

可以看出隸書在秦統一以前已存在。秦始皇時小篆成為官方的法定文字,但異體字卻仍然存在,《說文解字》所收一些異體字可作為例證。更何況隸書作為一種新興的輔助字體,不僅是存在的,並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小篆有著明顯的侵入(從秦代權量上的銘文可以明顯看到)。“助篆所不逮”(《說文解字·敘》)並非虛語,因此,也才有“施之於徒水”(《漢書·藝文誌》)之說。隸書在社會上的地位雖低,但統治者允許官府用隸書來處理日常事務,卻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隸書已成為與篆並行的一種新字體(1975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七十號秦墓裏發現兩顆同文玉印:一是正規篆文;一與秦簡風格相吻合)。

再回到程邈造隸書的傳說,雖然事屬無稽,但不能排除秦代的官府書吏對隸書的形成有過重要的作用。或許,像李斯整理小篆文字一樣,在秦官府正式使用隸書文字時,程邈曾做過係統的整理工作。在秦代,隸書實際上已經動搖了小篆的正統地位,在漢字的發展史上進入了“隸楷階段”。

經過戰國末期的孕育,到秦代和西漢早期,隸書已基本形成,但仍是不成熟的,至西漢武帝時代,則逐漸發展至成熟的時期。這期間,從字形方麵講,雖然也在不斷地變化,但主要是由繁到簡的演變,體現隸書筆法特點的“挑法”“波勢”“波磔”等即在這一時期形成。但直到東漢中後,標準隸書的特色才充分顯現出來。

三、隸變成熟的特征(漢隸)

(一)橫向取勢、字形扁方的形體特征

在各種書體中,隸書的字形取勢最為獨特,一改縱勢為扁方的橫勢。這與當時書寫材料及人們的審美心理有關。村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製約和影響著形體的發展與變化。在狹窄的竹簡上書寫文字,為了在有限的空間裏書寫更多的字,將字形處理成扁平狀,並化圓為方,變曲為直,刪繁就簡,並使筆畫平直,向左右兩側舒展,並有意誇張主筆,增強視覺衝擊力,清晰易識,便於閱讀。而這被誇張的主筆即是後來成熟隸書最顯著的特征。

(二)化曲為直、縝密方折的筆畫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