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設計教育的分析與探索
設計學
作者:李斯
【內容摘要】當前,中國設計院校增多,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設計大國並不等於設計強國,中國設計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應該發現、分析問題,並參考國外高校設計教育的方法,探索屬於我們自己的高校設計教育。通過改革招考模式、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與授課模式,全麵提升設計的教育質量,培養更多設計學子更好地符合社會與國家的需求,以強大中國的設計。
【關鍵詞】中國高校設計教育主要問題改革
一、我國設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規模盲目的擴招影響教育質量
學習設計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而設計專業的學費也比其他學科可觀,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少學校都相繼開設了設計專業,而已有設計專業的學校就盲目地擴大招生規模。從設計專業考試方麵看,有些學校招進來的學生一點設計基礎都沒有。從文化課考試方麵看,招生往往隻注重藝術成績而把文化課的門檻放低,致使很多設計係的學生綜合能力都不過關。招生急功近利,學生基礎良莠不齊,設計教育顯得困難重重,值得我們深思。
2.教育模式不適合現今的要求
首先,很多學校不注重專業特色,培養出來的人才如出一轍。其次,課程內容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加上很多教師直接從學校出來後進入高校教學,致使他們隻具備學術思維而不具備實際工作經驗,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實踐教學薄弱,學生不能及時進入社會角色,使設計教育處於一種培養半成品的結構。①此外,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會抹殺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創意不足。
設計的市場性、功能性、時代性缺失,這種層次的教育對中國成為設計強國的需求大相徑庭。
二、國外設計教育的特點
針對中國現存的設計教育問題,筆者對國外的設計教育進行相關了調查研究。如芬蘭很多設計大學裏設有多種工作室與企業對接,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學科的交叉性,學生學習商業、人文知識、設計技能,使學生的知識麵能得到全麵的擴大,從而提高設計思維與理念,形成良性循環。又如美國的教育注重綜合素質培養,把學習重點放在思考能力、視覺感知能力、技術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並且實行完善的工作室製度,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再如德國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藝術係實行校企合作形式教學,以企業的真實項目與學生的專業結合,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學到實際的應用型知識。再比如英國的藝術教育,英國以教育作為支柱產業之一,藝術教育有很高的聲望。在拉夫堡大學設計與藝術係就設計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做得很到位:一門設計課程在四個課室中完成,理論課室、設計工作室、模型工作室、製造車間,這樣的課室布局為課程從理論到實踐提供了“一體化”的便利,而本質上卻是被教育目的“規定了”的教學流程的具體表現。②
綜上,國外的現代設計教育以強調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自身的優勢資源設立專業課程內容加強人才特色,建立在服務社會需求基礎上的教育模式應成為我們學習與借鑒的藍本。
三、中國高校設計教育的改革
1.改革招考模式
一方麵,學校不應隻重視專業課成績而忽略文化課成績,為了多招生而一味降低文化課門檻,這樣隻會使學生的文化素養越來越低從而影響其設計的內涵與高度;另一方麵,設計專業應該是雙向選擇的,高考應該尋找出一條適合設計專業的有效的招考方法,例如,專業考試可以在基礎繪畫上增加設計文案、設計方法、創意思維、創新方案等的考試,以便入校後更好地進行設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
2.改革培養目標
(1)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基礎知識。藝術教育不僅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更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設計師經常要為不同行業做設計,所以多維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支撐其設計。現在中國的設計教育普遍忽視綜合知識教育,學生進入高校的文化成績已經較低,如果在學校期間文化知識得不到充實,知識麵變窄,設計出來的作品就會缺乏靈魂,致使中國的設計作品很多是空洞的,觀者很難從作品裏得到思考和享受。所以,應該要求學生有全麵的綜合知識,創意才能更有深度與內涵。
(2)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創意性。中國的設計模仿太多,創意不足,所以我們教學時更要注意避免僵化,避免循規蹈矩,優先考慮創意,特別是一些基礎課程,要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地發揮想象,探索新的設計,鍛煉學生思考創新的能力。例如,包豪斯的伊頓所授的人體繪畫課就另有意圖,他不要求解剖學意義上的準確無誤,而要求學生別出心裁地去發掘與詮釋模特擺出來的各種姿勢。伊頓的任何一個練習,本身都並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獨創性。③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訓練的時候不應製定太多的規則,應多采用誘導、討論的方式去鼓勵他們。可以把原材料都交給他們,讓其嚐試用各種技巧,實驗各種圖形、色彩等,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相信這樣開放式的設計教育,學生更能發揮自己的個性,激發他們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