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從“守夜人”到幹預者:政府與經濟學(2)(1 / 3)

其實在當今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其通貨膨脹也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在2009年2月,津巴布韋中央銀行行長決定從其發行的巨額鈔票上去掉12個零,這樣一來,津巴布韋一萬億鈔票相當於1元。此時,津巴布韋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百分之10億,而一美元可兌換250萬億津巴布韋元。很多人笑言:在津巴布韋,人人都是“億萬富翁”。當然絕大部分人都不願做這樣的富翁!

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也就是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的增長率,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那麼一般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會超過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呢?

首先是外貿順差。因為外貿出口企業出口商品換回來的美元都要上交給央行,然後由政府返還人民幣給企業,那麼企業掙了很多的外彙,央行就得加印很多人民幣給他們,紙幣印得多了,但是國內商品流通量還是不變,那麼就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其次,投資過熱。在發展中國家,為了使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政府會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那麼就有可能印更多的紙幣。通貨膨脹的實質就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通常是由經濟運行總層麵中出現的問題引起的。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還有一類隱蔽的通貨膨脹,就是指社會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製政策,使通貨膨脹並沒有真正發生。但是,一旦政府接觸或放鬆這種管製措施,經濟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

當發生通貨膨脹,就意味著擺手手裏的錢開始不值錢,但是大家也不用提到“通貨膨脹”即談虎色變。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他們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搞一點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一點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溫和的通貨膨脹即將物價上漲控製在1%~2%,至多5%以內,則能像潤滑油一樣刺激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潤滑油政策”。

從宏觀上來講,普通老百姓對抑製通貨膨脹無能為力,必須要依靠政府進行調控。政府必須出台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調存貸款利率,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包括限價調控等。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應該有合理的措施來抵消通貨膨脹對財產的侵蝕,如進行實物投資、減少貨幣的流入等,以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和損失。

【知識鏈接】

通貨緊縮

薩繆爾森認為,通貨緊縮即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

而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格林斯潘為什麼會有如此威力——貨幣政策

【軼聞趣談】

格林斯潘是誰?他是美聯儲的前任“掌門人”。1987年由美國總統裏根任命的艾倫·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一直到2005年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出任下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白宮工作18年,曆經裏根、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四位總統任期,成為美國史上任期時間最長的聯儲局主席。

對中央銀行的掌門人,美國金融界評論:“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 ,“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隻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1996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誌放在封麵的一句口號。

【經濟學聊天室】

美國的中央銀行是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從1913年起至今,美聯儲局一直控製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起著“最後的借款人”的作用,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杆調節經濟,旨在為美國“提供一個更安全、更穩定、適應能力更強的貨幣金融體係”。格林斯潘之所以“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在於他是美國中央銀行的掌門人,手握重要法寶——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