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戰略縱深(2 / 2)

使京師之兵足以製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

內外相製,無偏重之患。”

實際上,這種“內外相製”的政策,不僅體現於京師與諸道之間,而且也體現於皇城內外、開封與府畿各縣之間兵力的平衡。

在這種政策的作用下,軍事能力無形中削弱了不少。

“守內虛外”政策。

宋初統治者目睹五代以來內部多變的景象,使他們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內患”比“外憂”更為可怕。

宋太宗曾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

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

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因此,他們總是把假想敵放在國內,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邊境。

宋朝麵對遼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並未采取認真、有效的對策。

對官僚製度和官僚機構,象對待軍隊一樣,宋代的最高統治者們也極盡防製之能事。

曆代宰相居中央政府首位,具有“事無不統”的大權。

宋太祖唯恐宰相權柄過大,不利於皇帝專製,因而采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

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

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還設置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貳”,與各部門長官發生製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

但是由於“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一些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的政策和措施,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麵,“冗兵”、“冗官”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

遼軍的南侵,原是以掠奪財物和進行政治訛詐為目的,當時宋朝內部以王欽若一派為代表的主張逃跑,但是以寇準等為代表一派大臣力主抗戰,遼侵入宋境後,因屢受挫敗,就示意願與宋朝議和。

這恰好符合了宋真宗的意願。

他隻盼遼軍能夠盡快北撤,不惜代價。

宋、遼商定和議,交換誓書,開始納貢稱臣的屈辱曆史。

民眾尚不武,導致宋的對外政策是非常軟弱的,這種以金錢換和平的政策,實際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鼓勵別人來攻打自己。

“疾病象彈簧,你弱它就強。”

這中原與西域,北方遊牧民族之爭,就是一場拉鋸戰,又像是一個個輪回,而馬城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輪回。

原本中原人是尚武的,可後來又不尚武了,可漸漸的,這種尚武的基因又在大明人心中生根,發芽了。

https://www.biqiuge8.com/book/14570/1687428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