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華夏人到底尚武,還是不尚武呢?
還是以宋朝為例,蒙古人征服西亞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而華夏曆史上最軟弱的南宋,為什麼竟能堅持四十五年時間呢?
勒耐,格魯塞說這是由於中國人長期和韃靼打交道的原因,這種說法好象也站不住腳。
在蒙古人征服西亞之前,西亞地區也多次受到匈奴和突厥的多次征服和騷擾。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大概要從中華文明的特點來看了,我們這個民族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初有許多神話傳說。
這些神話傳說與其他民族的神話傳說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所敬仰的神,往往是在曆史上有過傑出貢獻,或者是追求真理者。
盡管有些是虛構的。
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從,不願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虛無的天神來支配,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命運抗爭,最終獲勝者就變成了神,受到人們的敬仰。
可見,我們這個民族是尚武的。
或者是象誇父那樣,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哪怕曆盡千辛萬苦,被太陽燒成了灰燼。
而刑天就更為特殊了,他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被砍去了腦袋,變成了眼睛,肚臍眼變成了嘴巴,仍然高呼著繼續戰鬥,雖死不屈。
可見我們的神話傳說正是對於英雄主義的歌頌,所有這些我們是不是可以稱作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本底文化?
在儒家學說產生後,更是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儒教所謂的修身之道,也沒讓華夏人不尚武。
這些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使得南宋在皇帝無能的情況下,人民依靠這種精神力量能夠苦苦支撐四十五年達之久吧。
明朝是個特殊的時期,不幸的是遊牧民族對於文明社會的最後一次征服,讓我們遇上了。
西方國家中對我中華文化有些了解的學者,均對其推崇備至,當然也不是說偉大的中華文明一點毛病也沒有,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
開放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懷,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也是中國科技、文化長期領先於世界的製勝法寶。
但是滿清奉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了中國的全麵落後。
明朝末年,行將就木的是已經過時的封建製度,而不是偉大的中華文明,當時世界潮流就是由封建製度,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轉換的時期,明朝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
明朝當時雖然在整體上是領先於世界的,但是在有些領域已經被西方超越,這個問題,明朝時期無論是統治者還是科學家,都是非常敏感的,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
所以才有了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翻譯西方科學著作,才有了引進“紅夷炮”等一係列舉措,但是由於滿清入關,這一切都被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