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靈魂,覺醒吧,
是重新振作的時候了!
哪怕死亡就守候在我們的門口,
我們也絕不會貪生怕死,
卑躬屈膝地請求它的饒恕。
我們才是自己命運之舟的船長,
這一點勿庸置疑。
——肯雍
有一個老人,臨終前,將他的孩子叫到床前,想把自己總結的最後一些經驗告訴他們,這些經驗可是經過時間的千錘百煉所得的智慧結晶。他說:“孩子們,觀我一生,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遇到的麻煩也一重又一重。可是究其最後,我發現這些困難和麻煩都是我自己投射到我大腦中的鏡像,是我自己為自己設置的障礙。”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老人把自己的遺憾全都表達於其中。這個故事雖是一則寓言,但它說明,杞人憂天隻不過是庸人自擾,真正消磨掉人的意誌力和自信心的卻是人自己。
救世軍的秘密
在戰爭期間,為男孩子們提供幫助和社會服務的機構有成千上萬,救世軍隻能算是其中一個小小的角色,可為什麼偏偏是救世軍獲得了很高的擁護、贏得了大部分的光環呢?他們是怎麼讓廣大民眾知道並支持認可的呢?原因隻出於救世軍做了一個很細微的舉動:給男孩子提供美味可口的甜甜圈。
一個人,即使是同時隻在做兩件事,也會因為注意力和精力的分散,導致在最後關頭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對於任何想要獲得成功的企業和個人來講,成功的關鍵都在於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而不是疲於同時應付40件事。因為相比來講,一心一意會使效率更高,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兩千年前,波塞斯·卡特從繁榮富裕的迦太基訪問回來之後,心中便堅定了一個想法:羅馬一定要打敗迦太基。不過,這種想法並沒有得到國人的響應,甚至遭到了無情的譏笑,笑他太狂妄太天真。可憐的波塞斯·卡特幾乎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不過,他不在乎別人的不理解,甚至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開始說服國民接受他的想法和設想,不厭其煩地重複著自己的觀點——必須征服迦太基!功夫不負有心人,漸漸地,國民們接受了他的遊說,儼然將征服迦太基當做自己的使命。結果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雖然艱難,羅馬人還是將迦太基征服了。迦太基,這座堅固的城池最終毀於一個人的信念——一心一意的信念。信念的力量是如此驚人,可以設想,如果能將其用於事業的打拚,那麼必然能超越千千萬萬的困難,最後贏得成功。
記不記得在你學騎馬的時候,一開始教練都會告訴你:“馬是一根筋的動物,你一次隻能教它做一樣事,但它每次都能將這件事做到最好。”人也一樣,之所以許多人都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了同一件事上,並且幹一件成一件。反之,把有限的精力分散開攤在不同的事情上,最後隻能是哪件都成不了。因此,要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做事應該全神貫注,心無旁騖,不要半途而廢,認真地完成手頭的每一件事。在完全無差錯地完成一件事之後,再專心致誌地開始下一件事,如此循環往複。
威廉·沃特先生對此還有其獨特的想法:
一個人,如果遇事的時候搖擺不定、遲疑不決,無法決定先從哪件事開始,最後隻能導致什麼都做不成。長期下來,一輩子也無所作為。還有的人總是在別人的意見中搖擺不定,手足無措,一次次地改變主意。就像風向標一樣,毫無主張,風往哪裏吹,就往哪兒偏。這種總是在一大堆主意中搖擺的人和第一種沒有主意的人毫無差別,最後同樣都是一事無成。凡成大事者,在做事之前,必定都會向多方請教,在總體上把握形勢,對大局了然於胸,最後再詳細地分析比較,然後才作出決定。而事情一旦決定就不再受內心或是其他建議所影響而更改,而是堅定地維持和執行。即使遇到考驗,遇到阻撓和障礙也絕不氣餒,最終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戰場邊上,一個落荒而逃的膽小鬼,他邊逃邊拿著手中的劍抱怨:“如果我也能擁有一把神劍,跟王子的一樣,閃著冷峻的光芒,削鐵如泥,一定不會逃到這個鬼地方來。去你的,該死的破劍。”說完,他棄手中的劍於不顧,繼續跌跌撞撞地向遠處逃去。
這個時候,膽小鬼口中的王子也被追兵逼退到了這裏,他手無寸鐵,更別說是所謂的“神劍”了。他渾身是傷,憔悴不堪,不小心被腳下的東西絆倒。他摸索著拿到手中,眼睛一亮,是一把劍,雖然殘破,卻仍然不失為一件有效的防身兵器,尤其是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時刻。他精神為之一振,很快恢複了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高喊著斬掉了敵人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