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陸軍作戰力量現代化進程(1 / 3)

美國陸軍作戰力量現代化進程

前沿視點

作者:張新征

根據未來戰爭需求,基本完成陸軍整體轉型

進入21世紀,美國致力於調整軍事戰略,重視保持絕對技術優勢,發展麵向未來戰爭的信息化裝備,10餘年來,基本完成了陸軍的整體轉型。主要表現在——

適應信息技術主導下的新軍事變革,推進陸軍裝備技術發展

剛剛步入新世紀,美陸軍以建設未來戰鬥係統(FCS)和出台《陸軍轉型路線圖2003~2007》為標誌,加快了陸軍轉型步伐,全麵推動由機械化時代的基於平台作戰,向信息化時代以網絡為中心作戰轉變。美陸軍以發展未來戰鬥係統為牽引,重點發展電熱化學炮、製導與控製係統微型化、無人平台、混合電傳動、主動防護、機載通信中繼、傳感器組網等技術,推動陸軍裝備由平台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轉變,全麵提高陸軍部隊的快速反應、戰略部署、殺傷、生存、持久作戰能力和靈活性與多能性。

而“9.11”事件以來,反恐戰爭的實際需要迫使美國不斷調整裝備發展路線,轉向均衡、務實、漸進的發展思想,更加重視當前部隊與未來部隊裝備發展的螺旋式推進,發展威脅探測、車輛防護和低附帶毀傷技術,應急采辦了防地雷反伏擊車等裝備,以滿足打贏當前戰爭的需要。雖然未來戰鬥係統的多個平台項目被削減下馬,但其主要關鍵技術仍在持續發展,如指揮控製通信技術領域發展的未來指揮所軟件和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WIN-T)已相繼列裝。

基本完成作戰力量結構向模塊化的轉型

美陸軍於2004年啟動了模塊化編製改革,原計劃在2013財年結束前完成對整個陸軍,包括現役和預備役的司令部、作戰部隊以及支援部隊的改編。根據2007財年美陸軍公布的模塊化部隊調整計劃,其模塊化部隊共由五部分構成:一是指揮控製司令部30個,占部隊總數的8%;二是戰區下屬司令部24個,占總數的7%;三是特種功能旅130個,占總數的37%;四是多功能支援旅97個,占總數的24%;五是旅戰鬥隊,又分重型旅、斯特賴克旅和步兵旅戰鬥隊3種,共76個,占總數的21%。其中,改編後的模塊化旅戰鬥隊是陸軍最大的固定機動編製和更大模塊化構成的“建設中的部件”。模塊化旅戰鬥隊在戰場上以諸兵種合成部隊實施全頻譜作戰。模塊化旅戰鬥隊擁有必需的建製內戰鬥支援和戰鬥勤務支援部隊,能夠在缺少大量增援和特混編組的情況下隸屬於任何師、軍或部隊司令部。

2010年2月,在駐伊美軍不斷撤離和安全事務逐漸移交給阿富汗政權的背景下,美國防部發布了最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在評估當前及未來部隊能力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2011~2015財年美國武裝部隊規模建設的方案,將陸軍模塊化旅戰鬥隊的數量從76個減為73個。調整後,美陸軍模塊化旅戰鬥隊的現有數量具體為:現役陸軍45個旅戰鬥隊,國民警衛隊28個。

應對持久性衝突的現實需求,修正裝備體係建設模式

隨著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的久拖不決,美陸軍基於未來作戰樣式和作戰對手的裝備發展戰略,已無法適應反恐作戰和靈活應對的現實要求,加之受研製經費、技術成熟度等因素的影響,FCS項目最終被整體取消。作為承前啟後的綱領性文件,美國《陸軍現代化戰略20109修正了10年來以一個大型項目帶動整個陸軍裝備發展的思路,更加重視當前部隊完成全譜行動需求與保持未來絕對優勢之間的平衡,突出構成裝備體係的要素建設,即綜合防護、任務指揮、地麵突擊、戰術車輛、單兵係統、火力打擊、防空反導、情報偵察、陸軍航空、勤務保障等十大要素。與之配套,美陸軍出台了《20lO年陸軍科技主計劃》,開始徹底改造陸軍科技領域,從實現先進技術目標(ATO)為主,向滿足現實能力需求為主轉變。

重新規劃“聯合地麵作戰”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