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轉機無處不在,是創造還是等待(2 / 3)

很明顯,例子中的亞默爾是一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他抓住了機會,並獲得了成功。人的一生中充滿了很多這樣的機遇,你要尋找的機遇肯定存在,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力去發現進而去把握這些機遇。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抱怨機遇,我們能夠也應該做的,是發現和抓住機遇,以及儲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否則,就是機遇在你的身邊你也發現不了或者把握不住,喪失了一次機遇或許就因此失去了更多的機遇。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發現機遇的“火眼金睛”?如何才能做一個善於發現機遇並把握機遇的人呢?我們認為,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

要隨時做好迎接機遇的準備

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從青年時代開始就要盡可能地獲取廣博的知識,還要從學生時代開始就盡可能地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因為沒有重視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生活、學習出現問題時,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隻有在提高了自己的信心之後,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去把握機遇,創造更多的人生輝煌。

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

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隻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采眾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有一個百貨商店的工作人員,在大雨傾盆的午後為一位全身濕漉漉的老婦人搬了一把椅子供她休息,卻意外地獲得了與“鋼鐵大王”齊肩並舉的機會,從此走向了令人羨慕的成功之路,因為那位老婦人正是“鋼鐵大王”的母親。這就告訴我們,要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把握機會。

要善於發現機遇,主動出擊

把握機遇不是被動的,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的機遇不要失去,就要做到:發現機遇,主動出擊。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抓住它。

修煉心法

別坐等機遇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成功的機會,但大多數人不會成功。他們不是沒有業務能力,不是沒有理想,也不是不願為之付出代價,而是缺乏成功的至關因素——抓住機遇的能力。常言道,人生的得失,關鍵在於機遇的得失。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隻知道一味埋頭苦幹的人未必就可以春風得意、功成名就。試問有誰心甘一生庸庸碌碌、默默無聞?又有誰不期盼自己轟轟烈烈,甚至流芳千古?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能夠一馬當先,抓住機遇,哪怕隻比別人早那麼一小步,你也會最終大獲全勝;而如果你坐等機遇,你將會一生庸庸碌碌、默默無聞。

(第三節 轉機3 麵對機遇,要果斷行事

◎職場透視

劉剛是某私有企業的一名普通職員,已經在該公司上了3年班。和劉剛同年入公司的同事,有平步青雲高升的,有另謀高就跳槽的,原地踏步的就隻有他自己了。雖然這裏各方麵待遇都還不錯,但是劉剛還想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半年前,劉剛就有過跳槽的念頭。“三十而立”,眼看著自己快要“奔三”,事業卻沒有起色,劉剛非常著急。同行業的一家公司的老板對劉剛頗為滿意,許諾經理助理的職位,並答應給劉剛足夠的發展空間。麵對這樣的機遇,劉剛卻猶豫起來,心裏鬥爭很激烈——“到底要不要跳槽”,這個問題像一把“達摩克利斯劍”懸掛在劉剛的腦門。跳槽,前途吉凶參半;不跳槽,還能安享不錯的薪水、福利。就在劉剛猶豫著要不要跳槽的時候,機會稍縱即逝,這個經理助理的空缺職位,很快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半年後人家就升職了。劉剛知道後歎息了很長時間。

◎仙人指路

兵家常言:“用兵之害,猶豫大忌也。”猶豫不決,當斷不斷的禍害,不僅僅表現於打仗方麵,在現代的商業戰略上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在為人處事上又何嚐不是?在人生事業上又何嚐不是?在任何時候,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那你在事業上隻能一敗塗地,無立身之處。所以要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能力,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作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成功的人都善於看準機會,而這需要敏銳的眼光,並在有七分把握的條件下當機立斷,勇於實踐。否則,時機稍縱即逝,永遠抓不住機會,也永遠得不到成就事業的甜美果實。案例中的劉剛就是因為猶豫不決而錯失了良機,真是得不償失!

有一隻老虎在山間叢林中覓食。茂密的叢林遮蔽了老虎的視線,它不知道此時獵人布置的陷阱就在附近。這時,老虎看到前方似有獵物出現,於是奮力追趕,忽然老虎的腳掌被一個鐵圈鉤住了。老虎想掙脫束縛,但是鐵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

這時,手拿獵槍的獵人出現了,他一步步向老虎逼近。老虎似乎感覺到了死亡的預兆,眼盯著手握獵槍的獵人,老虎不再猶豫,它用盡全身的力氣,猛地掙脫了鐵圈。但是,老虎的腳斷了,腳掌留在了鐵圈上,老虎忍痛離去。

在這個故事中,老虎斷了一隻腳自然是很疼痛的,但是它卻保存了性命,一隻腳和一條命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這就是聰明果斷的選擇,正所謂“斷尾求生”。同樣,我們在麵臨艱難的抉擇時,也應該像這隻求生的老虎一樣,果斷地作出取舍,不要猶豫不決,隻有如此,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否則的話,就隻能迎接失敗或者滅亡。因為,不敢決斷而失去成大事機遇的事例在我國古代曆史上層出不窮,韓信就是一例。

楚漢相爭的時候,作為第三種勢力的韓信實力最大,他完全能左右楚漢的勝敗之局。辯士蒯通便對韓信說:“當今楚漢二王的命運操在你的手中,你投靠漢,漢就會勝利;你投靠楚,楚就會勝利。我願對你推心置腹,貢獻計謀,對你有極大的好處。眼下,你占據齊國的地盤,如果你從燕趙兩地空虛的地方出擊,就可以控製楚漢的後方;此時,你滿足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天下自能聞風而起,都來響應你。順者則昌,逆者則亡,機遇來了不去把握,自己反而會遭禍殃。希望你慎重考慮!”

依照時局及韓信的實力,足以有稱霸的資本。但他對此猶豫不決,畏首畏尾。幾天後蒯通又勸諫說:“計謀大事在於時機,錯過了時機而想永久處於安穩的地位,是很少見的。在機遇麵前要迅速作出決斷,猶豫不決,是事業的大害。隻看到小小的計謀,卻失去了天下的大局麵;已看清楚了,卻不敢去做,是百事的禍害。駿馬局促不前,還不如駑馬的安步。雖然有舜禹的智慧,默默不言,還不如聾啞人的手勢指點。唉,功勞難成,卻容易毀敗;時機難得,卻容易失去。時機呀,時機!不會再來了,但願你盡快決斷吧!”

然而,韓信仍然在猶豫,他不能下決心背叛劉邦,這注定了他以後的悲慘結局。

如果韓信當時聽從了蒯通的勸告,鼎足而立,再招攬天下的賢人哲士,收服天下民心,漢室江山很可能就易主了。韓信的悲劇在於他沒有充分認識到機遇的重要性,更沒有決斷機遇、駕馭機遇的能力。

成功的人都善於看準機會,而這需要敏銳的眼光,並在有七分把握的條件下當機立斷,勇於實踐,否則,時機稍縱即逝,永遠抓不住機會,也永遠得不到成就事業的甜美果實。人生之中,機會難得,而如果有了機會,你又不能抓住,遲遲難以下決斷,同樣不能成功。“當斷不斷,必有後患”,這句話在許多人競爭同一目標的情況下往往很正確。

世間最讓人感到可憐的就是那些不能果斷地作出決定的人。當事情對他有利時,他不敢作決定,前怕狼後怕虎,這也顧忌那也猶豫。這種左右為難、意誌不堅的人,既不會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賴,成功更不會眷顧於他。

那些能成大事的人,性格上的優勢就是在關鍵時刻對任何事情都能果敢決斷、雷厲風行。成大事者有時也難免犯錯誤,但是,他們比那些在機遇麵前猶豫不決的人能力強得多,因而他們成功的機會也大得多。

修煉心法

當斷則斷

果斷不允許反複無常,藕斷絲連,我們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就是提醒人們做事要幹淨利落,不可人雲亦雲,欲罷不能。特別是對於難以割舍、有一定誘惑力的外力,更要戰勝自己,痛下決心,毅然決然,早做了斷,長痛不如短痛。

“尋常小癢打針吃藥可愈,惡性腫瘤還是手術根除的好。”總之,果斷是你人生的一張關鍵牌,你是否具備果斷的素質,與你在人生之路上是否可以減少坎坷、獲得成功密切相關,所以,做事不要瞻前顧後,否則你將失去許多好的機會。愛拚才會贏,如果你決定了要幹一件事,那麼就將過去的一切都統統拋開,果斷地邁出新的一步。當然我們要強調的是果斷絕不是武斷。有的人善於拍腦袋,不懂裝懂,遇事不作調查研究,不聯係實際,不聽反麵意見,自以為是,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看似英雄氣概,其實是匹夫之勇。

(第四節 轉機4 天道酬勤,沒有不勞而獲

◎職場透視

張林大學讀的是化工專業,對保險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然而畢業以後卻鬼使神差地找了一份保險業務員的工作。不過,張林踏入職場後就一直很勤奮,最初跑業務時,他默默觀察老板和客戶談生意的情景,有不明白處就請教資深同事,還買了一大堆相關書籍回家自學。後來,由於公司有部分業務要麵對外國客戶,張林很快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不夠,和老板商量後,便報了英語培訓班。在能夠獨立操作一些業務後,張林又發現自己的保險知識不夠係統,且沒有從業資格證,可能對將來發展不利,他又報名參加了“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並花時間係統學習了一遍保險知識。半年之後,業務部門的總經理不僅給張林加了薪,還給他升了職。在年終的表彰大會上,業務經理這樣表揚張林:“任何一個勤奮的人都不會失去機會,張林做到了這一點。”

◎仙人指路

勤奮是什麼?認認真真,努力幹好每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就是勤奮。文學家說,勤奮是打開文學殿堂之門的一把鑰匙;科學家說,勤奮能使人聰明;政治家說,勤奮是實現理想的基石。而我們今天要說,勤奮是成功的基礎,隻要勤奮,隻要努力,隻要肯付出,就能獲得成功的機會。換句話說,機遇不會偏離任何一個肯付出的人。我們甚至可以說,機遇來自勤奮工作的態度。

古往今來,許多譽滿全球的偉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無一不是滴滴汗水,步步腳印,靠著自己的勤奮鑽研而得來的。

魯迅具有淵博的知識,正是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吮吸知識的甘霖而取得的。

《本草綱目》的寫成,正是李時珍27個年頭的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訪采四方”、“搜羅百代”的成果。

美國發明家莫爾斯,原來是一位畫家,但他對電磁學非常有興趣,經過3年多的刻苦鑽研,他製造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電報機。這台電報機很粗糙,遭到許多人的冷嘲熱諷。在外界壓力下,莫爾斯沒有灰心,他堅信電報機對人類是很有用的,更堅信:“我能行!”他又經過3年多的努力,電報機終於被製作成功了,為人類通信曆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諸如此類的人還有古典物理學家牛頓,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愛因斯坦,化學界的大師諾貝爾,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者居裏夫人……他們之所以有這樣偉大的成就,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由於他們能勤奮學習,不恥下問,大膽實踐,勇於向失敗挑戰,最後他們都成功了,勝利了。

偉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某種意義上歸功於他們的勤奮,是勤奮為他們贏得了機遇。

“成功的花,人們隻驚羨於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滿著犧牲的血雨。”冰心老人的話讓我們懂得一個深刻的哲理:沒有汗水和犧牲,就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奮鬥和進取,就沒有成功和收獲。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學會在等待中辛勤勞作,在忍耐中不懈努力,當機遇到來時,才可能一舉成功。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在職場上更要懂得勤奮的重要性。

馬藝文畢業後到一家中美合資公司做銷售人員。剛開始,公司是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按一定比例來發放工資,這對於經驗匱乏的馬藝文來說,再合適不過了。馬藝文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下了決心要好好幹上一番。

由於虛心好問,前輩們也都樂意向馬藝文傳授經驗。加上自身的努力,馬藝文的客戶猛增,業務漸入佳境。為此,馬藝文也不時得到業務經理的表揚。就這樣,馬藝文的事業也漸漸地步入正軌,而且當聽到同學訴說著“社會和校園的巨大反差,同事都明爭暗鬥”時,馬藝文為身邊有著熱情的同事以及和善的老板而感到很慶幸。

可是好景不長,馬藝文發現,除了和自己一樣新來的幾名員工在努力奮鬥著外,其他員工似乎根本就沒心工作;出去聯係業務實際上就是三人一頭、兩人一夥地逛商場;去趟洗手間也能晃個半小時,吸口煙,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