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尾聲(2 / 2)

李淵見劉文靜到來,一看他那興奮的表情,便問道:“我觀劉大人今日到來,異乎尋常。大人有何要事相告?”

劉文靜笑了一笑,說:“來聽大人賜教。”

李淵早看破了他的心思,說:“你與我們父子感情非同一般,何不直言?”

劉文靜便說:“如此,先請大人恕罪了!”接著便說,“大人,當今隋主無道,激起天下民憤,百姓陷於水火,豪傑並起四方,眼看晉陽城外皆成戰場。大人手握重兵,令郞虛陰士馬,值此之際,當識時務。大人若能應天順民,高舉義旗,定能建不朽之功勳。自古施時在天,謀事在人。天賜良機,不可錯過!”

李淵一聽,驟然變色,說道:“我李淵乃為隋臣,豈能背隋主而起反心?你要誠心陷我父子於滅族之災嗎?”

“哈哈哈哈!……”劉文靜大笑起來,“我觀大人聰明一世,不會糊塗一時的。你從京城被放來太原,早知自己已是別人網中之魚。今太原百姓四方造反,唐公能平滅一盡嗎?若不能將反軍盡掃,隻怕皇上要拿你我治罪。與其坐以待斃,何如順天起義?此為天將良機賜與大人,我不信大人會愚而不受。”

李淵見他道破了自己的心思,也不好再說堂皇話,隻是說:“此事若泄露出去,隻怕你我難以活命。”

劉文靜說:“大人心中既有了謀劃,值此良機,破釜沉舟,還怕他皇上治罪不成?”

李淵兩眼直視,沉思不語。

這時,李世民忽然進來,向李淵說:“父親,劉大人如此中肯之言,我父當從之。”

李淵望著李世民,暗想,這孩子素日胸有大誌,但不知雄心可堅。此時不防試他一試。於是佯怒道:“奴才輕口惹禍,我當將你綁縛去見皇上,以免牽連全家!”

李世民說:“父親若要將兒綁縛送與皇上,孩兒死也不敢辭。然而,我觀父親如此,不但免不了自身之罪,而且反而讓皇上抓住把柄,難逃一死。那時,後悔晚矣!與其父子同歸於盡,何如聽劉大人之言順天起義?為救天下百姓,孩兒死而無憾!”

李淵見他心堅如鐵,便說:“既然如此,將賀元帥請來,一同商議。”

李世民急忙來到賀璋住處,見房門虛掩。進去一看,屋裏卻是無人,桌上放著一封書信。他急忙上前,拿起一看,見是寫給他們父子的。上麵寫道:“唐公與世民親鑒:救命之恩,沒齒不忘。恩公之舉,前途無量。痛哉痛哉,帝業將亡。人各有誌,請勿勉強。容璋去也,落葉故壤。……”原來賀璋料到李淵父子定要起兵反隋,自己不願落叛逆之名,不辭而去。

李世民拿著書信去向李淵稟報。李淵不禁歎道:“如此忠臣,實為當今少有。可惜他這般精忠,卻不遇明主!既然他心誌不移,隻好由他去了。”

當即,李淵命人悄悄到河東將李建成、李元霸兩個兒子喚來太原,作了部署。從此樹起義旗,揮師西進,占據了長安,先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次年便親自稱帝,建立了唐朝,改元武德。

且說楊淩素隨煬帝去揚州觀瓊花,將他那新任兵部尚書的倒子楊化龍留在了東都洛陽,密令其伺機謀反,然後殺往揚州,二人裏應外合,殺煬帝以奪江山,不想東都洛陽卻先為李密所破,楊化龍戰死。楊淩素得此消息,吃驚不小,隻得改變方略。

李淵與李世民征討天下,農民起義軍紛紛歸順。趙俊生、白敬雄、劉飆、柳劍青、侯俊兒、花木棣、金花、薛三娘、賀虎蘭和周大龍等人到太原後投於麾下,屢立戰功。

公元六一八年三月,楊淩素與於文化及合謀殺死了隋煬帝,欲建立新朝。隋朝就此滅亡。六月,義軍將楊淩素和於文化及的力量平滅。

公元六二六年,李世民即皇帝位,追封花木蘭為孝烈將軍,並禦駕親臨木蘭故裏拜謁木蘭陵墓,將一通“孝烈將軍碑”立在木蘭墳前。李世民在一片哀樂聲中,與眾臣肅立在木蘭墳前,為英雄祭悼。

趙俊生、白敬雄、劉飆、柳劍青、侯俊兒、花木棣、金花、薛三娘、賀虎蘭、周大龍等人拜祭木蘭後,撲向木蘭墳墓,泣不成聲。

李世民勸慰眾人道:“眾位英雄,就此止痛吧!花木蘭將軍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忠孝大義,天地可鑒。花將軍孝烈永存,將成為萬世楷模、代代效法的榜樣……”

從此以後,木蘭故鄉的百姓為紀念這一前無古人的巾幗英雄,建木蘭祠以為紀念,每年清明節,都要為英雄舉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