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自刎的消息傳到太原,李淵和李世民十分震驚,更十分惋惜。
李淵愕然地望著李世民,憂傷地說:“花木蘭是舉國百姓仰慕的巾幗英雄,代父從軍,戰功驚世,乃是絕代女傑,竟然被朝廷逼到死路。可惜!可惜!讓舉國百姓怎麼接受呢?”
李世民激昂地說:“父親,皇上昏庸,黎民塗炭,官逼民反,天下英雄蜂起,九州遍布火苗。絕代女傑花木蘭殉難一事傳開,必將讓百姓心中的怒火更烈。自古英雄以天下為己任,我們何不順應天時,就此起兵,救民於水火?”
李淵聞聽此言,向李世民訓斥道:“休得胡言!”說罷小心地走出屋外,見外麵無人,回來接著訓斥道,“大膽的奴才,你我父子為人臣,食皇上俸祿,說此話該當何罪,你自當明白。以後不準這樣放肆!”
李世民沒想到會受一頓訓斥,心中怏怏不快。
此時,煬帝早已攜寵臣和嬪妃乘龍船到揚州看瓊花去了。原來,揚州城裏的蕃離觀內長出一株奇怪的花樹,高有丈餘,頂上一朵鮮花潔白如玉,大如船篷,似雪鑄冰雕,上有一十八片大葉,下有六十四片小葉,長年不敗,被人們稱為瓊花。揚州太守向煬帝寫奏報說道:“此花自古以來,未見書上記載,實為奇特。萬歲聖明,奇物出盛世,實在社稷吉祥之兆,懇請聖覽。”並附有瓊花圖一幅。煬帝看了奏折和圖像,喜不自勝,令魏國公李密做監工官,麻叔謀將軍做開河總管,發天下民工,開一條通往揚州的運河;又命人造龍舟供其乘坐。河成之後,煬帝悠哉悠哉,乘龍舟去了揚州。李世民覺得煬帝離京遠遊,正是起事良機,便找與他們父子感情深厚的晉陽令劉文靜商議。
劉文靜字肇仁,彭城人,世居京兆武功。他知李淵豁達有如漢高帝,神武好似魏太祖,實為上天賦予,不是正常人。其父劉韶死於戰事,贈上儀同三司。劉文靜儀表壯偉,才幹卓異而多謀略。因其父身死王事,襲父儀同三司,曾因與反臣結親犯罪,被煬帝下令拘於太原郡監獄。李世民認為他才高識廣,忠誠可靠,是可共謀大事之人,便去獄中探望。兩人交談之中,言及時局,見識不謀而合,互相認為知己。後來劉文靜得赦,做了晉陽令,與李世民交往更密。
劉文靜見李世民到來,十分高興。兩人說及煬帝去揚州一事。劉文靜淒然歎道:“皇上如此荒滛無道,隻信奸臣,不信忠良,社稷沉屙難醫。天下非商湯、周武、高帝、光武之才不能平定矣!”
李世民慨然說道:“天下並非沒有湯武這樣的人。我今日到來,不為別事。時局如此,與大人共商大計。”
劉文靜一聽,激動得陡然站起身來,說:“真我知己也!公子自幼聰明天賦,識量過人,且飽讀詩書,兵法武藝更不必說,實應當此大任!”
李世民感動地說:“知我者,晉陽令也!人說晉陽令有諸葛孔明之智,果不虛言!”
劉文靜趨近他說:“今天子攜眾尋幸江淮,東、西二都兵力空慮,正是起事良機。唐公德高望重,廣得民心;公子輕才好士,義氣待人。你們父子早為天下敬仰。如今皇上去了揚州,李密在做煬帝的開河監工官時就看破了天下時局,中途稱病返回,趁機圍攻洛陽,東都大亂。現下天下起義者已有幾萬起;太原郡黎民造反,盜賊蜂起,逃避盜賊的百姓都來到此城之中。我任縣令幾年,知道哪些人是豪傑之士,一旦互相召呼聚集起來,很快便可以得十萬之眾。令尊所領之兵又將近幾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九州百姓望真主如旱天之望雲霓,隻待真主出現,駕馬驅馳,奪取天下。你們父子果真能夠順應天命人心,舉起義旗,振臂一呼,定然應者雲集,乘虛入關,不到半年,帝業可成。”
李世民一聽,心中更加歡喜,笑道:“大人之言正合我意。大人謀多智廣,若得大人相助,在下願一試。怕的是我父不肯。”
劉文靜道:“唐公並非沒有此誌,隻是過於謹慎而已。常言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你我在暗中招聚人馬,到事在必行之時,我觀唐公決不會坐失良機。”
兩人計議停當,從此便在暗中招聚人馬,待機再向李淵商議舉義之事。
不久,李密率領起義軍占領了東都洛陽。消息傳到太原,李世民格外激動,又密與劉文靜商議。劉文靜說:“眼下起兵正是時候。若再不動手,隻怕晚矣。”李世民道:“如何說得我父親心服?”劉文靜說:“我與公子一起去找他。憑在下三寸不爛之舌,向唐公陳述利害,我想他不會再謹慎下去的。”
兩人把計策商量好,一同來到李淵的住所。李世民先隱在暗處,讓劉文靜先去見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