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封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及休閑旅遊帶研究(1 / 3)

開封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及休閑旅遊帶研究

城鎮化研究

作者:李麥產 程遂營

摘 要:開封城牆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且最完整的城牆之一。如何有效的保護這類體係龐大的文物,在當今城市化時代依然是一個挑戰。結合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需求,從開封的資源稟賦條件分析與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出發,提出開封應借鑒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合理性利用的保護經驗與做法,依托古城牆這一優勢突出的曆史文化資源,順勢而為,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既為保護該文物找到有力抓手,又切實推進特色城市建設、實現文化與生態的雙重惠民、促進該市作為支柱產業的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等。

關鍵詞:開封;古城牆;立體景觀;休閑旅遊帶;研究

Abstract:The ancient city wall of Kaifeng is one of the longest and most complete wall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But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such huge a cultural or historical relics in the era of urbanizating today. When our country accesses a new stage of its progress, the people will make stronger consuming demand for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 So the times shall give Kaifeng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develop itself. That means the city can use its rich resource endowment in cultural and social field for its urban developing. Based on the prominent advantage of having a great ancient city wall,Kaifeng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other cities and make itself's "hanging garden" with stereoscopic landscape and leisure-or-tourism belt about the wall. Once the idea coming into being, it not only can protect the historical culture relics of the wall gripperly, bur also can promo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benefit all the people, except promoting etourism which being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city.

Key words:Kaifeng;ancient city wall ; stereoscopic landscape ; leisure-or-tourism belt ;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9-36(11)

1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自五千年前踏進文明史的門檻,中國的城市即沿著具有自身內在邏輯理路的軌跡發展下來,並形成了富有東方風格與特征的諸多單體城市,以及科層製或塔式結構的城市體係。晚清以降,在來自西方的強大外部力量的持續衝擊下,中國傳統城市自身的生長機製與呈現方式分別被修正和更改,從此進入現代城市的發展階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的曆史城市自璀璨若群星。刨除若幹由於各種自然與社會原因而泯滅或消失了的城市,延續至今的城市依然為數眾多,僅僅算得上曆史文化名城者就達百餘座。而實際情況是,我國目前的六百多個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秉承了曆史傳統、從漫長的往昔歲月嬗變而來的;相反,真正從近代的新設通商口岸以及當代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崛起的城市——譬如深圳等,隻能算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故而,研究當今中國的城市及其發展、繁榮和複興,在橫向的掃描與對比外,不能脫離對城市的縱向透視、剖析。舉凡我國的大、中、小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往往皆可梳理出精彩的、底蘊深厚的曆史敘述來。

雖然在匆忙的現代化追趕與超越的過程中,我國當代不少城市的麵相變得越來越具有普適性、相似性,但在他們經過規範化技術手段處理與粉飾的臉龐下,各個城市的風骨還是能夠成為彼此相互甄別的依據的。這是因為,曆經數千年滄桑風雨的形塑與篩檢,我國各個城市的身軀體型、組織框架以及內在的精氣神等方麵,還是有著不少的差異點數。盡管曆史城市的很多鮮活特征與要素早已隨風飄散、蕩然無存,但他們的一些物質性構成卻得以留傳下來,典型者如宮殿、寺廟、城池、碑刻、題記、名木古樹,等等。曆史城市的這些物化的優秀遺產資源,因其具有文化上的傳承性和數量上的稀缺性而顯得彌足珍貴,值得提升其在當代城市空間重新組織過程中的地位,盡力放大其影響力,以實現城市向更高層級發展。

圍合與封閉的城牆是曆史上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標誌。通常而言,無城不牆。隻不過近代以來,城牆的作用日益弱化與下降,並不斷遭到人為的毀損與自然的破壞,漸次退出實用功能的舞台和人們日常的視域。然而,雖然有如此不幸,畢竟還有一些城市保留了完整性或殘缺度不一的城圈。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城牆的價值再次被發現。由此,一場保護與利用城牆的活動重新在各地啟動,如西安、南京、平遙等。這些城市從接續文脈、創建特色城市、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等角度出發,整修乃至恢複、重建古城牆,可謂是各有招式和辦法。不過,綜合分析與對比我國還保留著古城牆的城市,開封或許是在保護與利用方麵最具有後發優勢的城市。

一言以蔽之,開封應當依托古城牆這份寶貴資源,緊密結合社會、民生、時代等發展的新要求,把文物保護工作主動嵌入到城市有機更新的過程中,別出心裁的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和環城旅遊休閑帶,巧妙化解古城牆保護與城市發展的些許牴牾,積極探索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利用上如何結合上的新突破。因為,對於一些文物,隻有在找到其新的現代功用後,也才算符合了《馬丘比丘憲章》所提出的“恢複和重新使用現有曆史遺址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1]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文物的長期有效保護。

2 時代性:研究主題提出的城市發展新背景

從宏觀的層麵研判,開封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是難得的曆史機遇與時代使然。這需要從探討開封的城市個性與我國城市整體發展在目前所出現的轉型入手。

開封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朝古都,是黃河流域時間跨度頗大的古代都城體係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曾在開封長期建都。商朝的時期,開封地區近在王畿之側——抑或即在王畿之內。進入東周,開封先是作為春秋時代鄭國的疆土而得到拓展、開發,其後又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時候成為戰國時候的魏國的都城,在風雲變幻的曆史舞台上繪就了濃墨重彩的畫卷。到了隋、唐,開封因運河漕運而再次勃興。五代的時候,後梁、後晉、後漢、後周迭次在開封立國。趙匡胤等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開封更是帝都,並達至中國封建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城市規模、市民生活與城市經濟和科技文化等都獲得了充分自由的發展。宋廷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後,金人承襲其窠臼,亦以開封為都。元、明、清三朝,開封雖然告別了都城時代,但一直保持著區域性核心城市的地位,甚至最晚到1954年之前,開封還是省會城市。開封,曆史悠久而文化厚重,當然值得對各種曆史文化資源進行大力挖掘和廣泛的宣傳、保護與利用。

開封地處我國北方的黃河之濱、平原之上,水源充足、地力肥沃、氣候溫和、季節分明,而且交通便利。在漫長的傳統農業文明時代,開封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不僅直接毗鄰的經濟腹地博大、寬廣,而且還可以通過濟、黃、汴、泗等河流運輸,聯係更加深遠的地方,譬如江淮和南方等。為了實現和發揮這種區位優勢,甚至有時候不得不有意輕視或忽略開封在軍事防禦方麵的短板:開封缺乏山嶽關隘的屏障,是一個“四戰之地”。對於這一點,戰國時人已經意識到了開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在軍事防禦上的不足。例如,魏惠王把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到大梁(即開封)不久,魏國曾在戰國詭秘多變的角逐與爭鬥格局中發揮過一段時期的較大影響與作用,風雲際會的核心就在大梁。然而,戰國著名縱橫家張儀在給惠王之後的魏哀王的說辭中,明確指出魏國及大梁的缺陷:“地四平,諸侯四通輻輳,無名山大川之限”,“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2]但是,魏國及以後諸多朝代之所以還要在此建立都城,做出次優選擇,實質仍是運河時代的開封在物質財富的生產與集散等層麵具有突出的便利,是同時代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擬。

不過,時異事移。今日開封在自然條件上不僅少有優勢,而且其資源稟賦還具有不均衡性的一麵,就是土地、光照、水源等農業資源豐富,而發展現代工商業所需的能源與礦產等貧乏,資本亦缺乏,傳統時代的交通便利也不再有了。開封位於衝積平原,遠離山地、丘陵,地之所出惟有穀物等農產,缺少發展工礦與工商業的有利條件。在實施工業化、並以工業化實現和帶動現代化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開封前進的步伐顯得沉重與緩慢。

幾乎與此同時,現代交通格局的形成與國家建設新局麵的出現,也沒有賦予開封額外的惠顧:先是河運逐漸淤塞、湮滅,後是鐵路、公路、航空等異地崛起,因河而興的開封的城市地位的重要性不斷下降,遂日益遠離都城時代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輝煌,漸成為一個普通的地方性城市,而繁華與夢想也變成了這個城市的印記與符號,沉澱在關於它的各類文本記載裏,譬如《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等。在我國著名的八大古都裏麵,開封的城市命運或許在共同的榮光之外,更多一些酸澀的成分。

把開封這座城市放在我國當代龐大的城市體係與城市化格局中去審視它,其不利之處不言自明:是內陸城市,不是沿海、沿江、沿邊城市,曾經的區位優勢如今不再;連區域性核心城市的地位都已不保,無法享受相應的政策與製度利好;農業基礎雖優,卻不能從農業生產中獲得較大收益,自然無法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建國以來很少從外部獲得項目與資本的注入,而在今天又成了老工業基地,發展新興工業自是舉步維艱,等等。在其他城市秉承市場經濟的力量而不斷做強做大之際,開封舒緩前行,其城市人口甚至還不及一千年前北宋帝京時代的繁多。開封真的失去了重新振作的機會嗎?

縱觀世界尤其是我國城市的發展史,我們能夠發現,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道路都從來不是流線型的,其生命曆程總有波折與洄曲。從大的方麵看,國家的經濟、文化與軍事、政治格局的變化或調整,會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城市的興衰或強弱、大小,從而影響與規製著該城市在城市體係裏麵的位次。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都城或者說是曆史上的首位城市,之所以呈現一個從西至東、南北擺動的大趨勢,是與縱向上的漸次推進的國土開發的走向,以及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重心的變化相一致的。另外,在依托自然資源稟賦促進國家與區域發展的非常長的曆史時期,自然資源的擁有量與山川形勝等先天稟賦,對於城市的成長性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愈是晚近——尤其是進入當代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創造才能、智慧因素等在社會、文化、生產與生活中的作用,愈是不斷得到彰顯與拔高:城市發展所憑依的最能發揮效應的資源條件開始出現新動向。

中國城市發展到今天,在城市化戰略的背景下,仍然會繼續保持一個較好的發展態勢,一定程度上仍可能呈現粗放擴張的路徑依賴的特征,但整個時代在經濟、技術與社會環境上所出現的巨大變革,也將會調整城市化進程的具體方式。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出現了工業製成品產能大量過剩的問題,而傳統資源的瓶頸製約也越來越突出。我國又是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源占有量少。諸多情況表明,我國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轉型,而城市發展的固有路徑與模式也必須一並進行調整。城市原來發展所依托的那些必要的資源稟賦,正在發生著悄無聲息的潛在變化:從主要依賴包括土地、礦藏、能源、資本、政策優惠等“硬資源”,開始向包括城市的社會生態環境、宜居性、創新與活力、曆史文化傳統等“軟資源”邁進。

因此,耗費型、拚資源的城市成長道路必將無法持續,而曆史文化資源等將會成為我國諸多城市在新時期重要的資源。[3]在高鐵等大運量的快捷運輸方式出現後,城市原來的區位重要性也在重新進行著調整。這些新情況的出現與變化,剔除或減輕了開封在以往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不利與製約,卻進一步把開封城市所擁有的底蘊厚重、曆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等優勢特征給激發了出來。開封不僅有文化資源優勢,而且城市發展的自然、社會、生態環境良好,沒有工業密集與過度城市化地區所出現的空氣汙染物濃度過高、水體汙染嚴重、交通擁堵等城市病。開封的城市體量與規模偏小,具備良好成長性和建設未來美好城市的條件,有助於在未來進一步對優秀人才、優質要素的吸引與聚集。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已經賦予了開封一次難得的複興機會。此時,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休閑旅遊帶,將是積極把握這一時代機遇的生動體現。

3 必要性分析

如果按照傳統的評價城市的標準與眼光來衡量,當今開封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一座“泯然眾人矣”的城市。然而,倘若從宜居的城市規模、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蓄勢待發的成長勢頭、積極的城市認同與美譽度等方麵看,開封又滿懷希望。僅僅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即值得開封在當下的城市工作中予以格外的重視。雖然曆史上長期水患的影響,開封很多文物古跡都掩埋在當今地麵之下,造成一個世所罕見的“城摞城”的城市,但仍然有大量可讀可見的文物傳世至今,各等級、檔次的文物充盈在整個舊城區之內,使得舊城區完全成了一個標準的城市博物館——而城牆可謂是其中的一件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