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封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及休閑旅遊帶研究(2 / 3)

今日地麵上矗立的開封古城牆是明清城牆,在其下,逐層疊壓著唐宋以來的各時期的城牆,即使是戰國時代的魏都大梁城,也隻不過略微偏向今日開封城牆的西北方一點而已。數千年來,由於開封城牆的存在與不斷在原址的修建,使得當今開封舊城區的格局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穩定性。[4]今日開封老城區的道路係統、空間秩序、宮殿苑囿,以及寺觀、碑塔等主要地標性建築物的分布,均與城牆的框架作用、城門的紐帶作用密切相關。開封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在空間呈現方麵,就主要分布在這個城圈內。依托開封古城牆,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與旅遊休閑帶,綠化、亮化、活化、美化開封舊城區的外圍環境,客觀上是為老城區編織一條靚麗而多彩的“頸項”,[5]有利於把舊城區內呈現顆粒分散狀態分布的文化珍珠串聯起來,具有多重意義。

3.1 有利於在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實現平衡創新

在討論開封建設城牆型立體景觀帶和環城休閑旅遊帶之前,應該辨析文化遺產資源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問題,即各種類型的文物在多大範圍與程度上可以在保護的同時重新利用之。

《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文博事業的相關技術性操作規程如《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等,都提到對文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二重原則。除一些在性質或條件上不適宜利用的文物與文化遺產資源外,重新利用是被允許的,而且在不少情況下也是有益的。在靜態的博物館等保護之外,適度、適當的對文物資源進行利用,反而能夠促進保護工作的深入、持續進行。尤其是對於城牆這類大型建築物,基本不具備完全封閉與隔離保護的條件與可能,即使在文物保護意識空前強化了的今天,依然會遭受潛在的自然因素的損壞,譬如流水侵蝕、酷暑霜凍和自然風化等。倘若不進行日常的、動態的、投資巨大的維護與維修,現存的古城牆仍然難逃最終湮滅的命運——隻不過這個過程會緩慢一點,時間上會延遲一些,不像當年的炮火紛飛或人為狂熱那樣發揮破壞作用罷了。既然“靜態”的保護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變化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在博物館式的曆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也不是應當選擇的正確道路的情況下,新型的保護體係就應該是適應城市發展變化的“動態”體係,實現“功能調整”、“文化提升”,讓曆史文化遺址與曆史地區能夠處於長期自我更新的狀態。[6]

正是意識到大型、不可移動文物在具體保護方式的特殊要求,一些文保單位在堅持保護第一原則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新的、相匹配的適宜的保護方式。譬如,深圳的大鵬所城,是一個麵積甚大的國保單位,既有城牆、衙署、倉儲、水井,又有古樹、住房、寺廟、墓地等。當地氣候高溫多雨,又常有潮濕海風吹拂,對文物的保護構成了很大壓力,僅僅依靠保護工作的製度性巡視,難以及時發現自然因素對建築的毀損破壞。為了應對和解決這個問題,相關方麵主動選擇了少量在附近就業的外來人口入住進來,用這些入住者的日常觀察與參與來彌補規範性文保措施與手段的不足,[7]可謂是一種有益的保護與利用方麵的恰當結合,這種做法對於大遺址或大型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具有積極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根據實測,開封古城牆總長度達14.4公裏,是國內僅次於南京城牆的第二大城牆,略長於知名度較高的西安城牆。對於這圈城牆,長期以來存在一個如何保護與利用、協調與城市發展關係的問題,其情形基本也與北京在城牆的保護與利用等上的困惑相差無幾,隻不過開封城市的次要地位、晚近以來較慢的發展速度、省會的遷移、最近這些年未曾出現的城市膨脹等因素共同挽救了這個城圈。然而,盡管如此,開封古城牆自辛亥革命之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現代發展,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也無時不在,甚至有時候亦有點相當尖銳和突出。因此,對“古城牆的保護應當基於其多元的價值體係。全麵而理性地認知城牆的曆史、文化、情感和使用價值”,“從社會總體需求考慮各價值的關係”,進行古城牆的保護也要堅持“真實性、係統性和可持續性”等原則,而“係統性和可持續性”就是要恰當“協調城牆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古城牆保護應當建立動態整體的保護觀”,“把城牆保護納入到了城市的發展建設中”。[8]建成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休閑旅遊帶,或許有助於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適宜的平衡點,並最終促進保護工作。[9]

3.2 有助於建設平原上的特色城市

我國各個城市經過最近數十年的繁榮經濟、建設市政等初級階段的發展,在外形方麵基本上都已做到了強身健體——甚至還帶了少許新貴之人的肥胖病症。像北、上、廣、深等這樣的一線城市,與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世界名都的差異也不是很大了。然而,在城市的管理、運營以及都市文明等方麵,中外城市之間仍是涇渭分明。尤其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一度傾情與迷戀於歐風美雨,模仿、複製與拷貝了不少人家的東西,這當然是可喜的學習與借鑒,但也由此而丟掉了中國傳統城市固有的一些特征與色彩,造成城市的民族性與風格的喪失。在反省與檢點後,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特色城市的營造,方法亦多種多樣。而開封憑借曆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城圈完整等條件,有可能率先建成國際知名的文化旅遊城市與平原上的特色城市,從而與眾不同、彰顯城市獨特魅力。

開封作為一座平原城市,不像山地城市或者沿海、沿江等城市那樣,可以因應天然的地形地勢,進行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城市建設,從而建成自然風格各異的城市類型。平原城市固然具有在實施城市建設與開發上便利性的一麵,有助於城市實現棋盤式格局的外延擴張,在保證城市實施水平方向或平麵橫向的建設上具有優勢,然而在立體景觀構建、實施各種尺度的縱向的城市建設項目上,無疑又是不利的。所以,人們通常有一種感受與理解,就是平原城市在景觀呈現與形成方麵有些單調、呆板,缺乏韻律感和生動鮮活的生機,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大的、宏觀的城市地理形勝方麵的差異性所致。而開封在長期的城牆建設與洪水泛濫、流沙堆積等的合力作用下,卻恰恰形成了今天有助於推進平原城市立體景觀建設的有利條件,有可能創造一種特色城市建設的新路徑和新經驗。

千百年來,黃河既恩澤著華北大地,又有力而沉重地鞭笞著這方沃土。從鄭州桃花峪以後,黃河進入下遊,逐漸成為地上河。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的中遊地區,接納了巨量泥沙,一路裹挾而下。在沒有人力實施束堤治水的情況,下遊黃河不定期的扇形擺動,一定程度上自行解決了大量泥沙的淤積沉澱問題。隨著華北平原和黃淮海地區開發的日漸成熟,束堤治水成為必然,並且越來越需要讓下遊黃河的走向定型化、河床固定化,以避水患。然而,在黃河主要泥沙隻能在下遊降沉的情況,黃河的河床遂越抬越高,黃河作為“懸河”的懸空程度也一並上升。[10]截至目前,黃河在開封柳園口處的河床底部,高過開封城區十多米,與高高聳立市區的鐵塔的高度相差無幾。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大河長堤成為開封構建立體景觀的憑借遠景。不過,真正能夠直接成為開封建設立體景觀的有形實物是城牆。

自有明確時間記載的戰國以來,開封城就多次遭受北邊黃河的洪水洗禮。每一次洪水的來臨,都是城市的一次覆滅,以及在舊址之上的城市再生、城牆重建。這也是戰國魏都大梁城在今天地麵十餘米下、開封形成“城摞城”的動力學機理。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城牆雖然沒有真正的保全住城市,但也阻擋了水勢、阻滯了泥沙,使黃沙圍繞城郭或城圈而隔絕在外圍,即水湧進了城市,沙卻阻隔在外圍。城郭、城牆的這種“過濾”作用,在明清時期,尤其顯著。今天開封市區於是形成內低外高、猶如鍋底的地形地勢。[11]本來按照城市建設的一般規律,土木磚瓦等建築材料有一個持續性的從外部進入的態勢,通常情況是城市中心的地形地勢要略高於外圍,而開封卻相反。開封城區的“核心—外圍”形成了一定的高程差,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開封作為平原城市嚐試建設立體景觀而缺乏有利基地的遺憾(圖4、圖5)。

開封舊城區的內外圈層間既已形成了一定的落差,而且在四周地勢較高之處還環繞了一道長長的古城牆,更突出了城牆的地位,使城牆與城區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對景,即城牆是綠色帷幕,城區大展廳裏到處是曆史文化景觀,二者相映成趣:“園林因有文物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涵養,文物因園林而得到妥善保護,並煥發出新的生命力”。[12]

開封古城牆的平均高度在十米左右,底寬十三至二十米,頂寬平均也在五米以上。牆體由夯築而成,外麵包砌大型青磚。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曾在牆體下麵掏挖了幾乎等長的防空洞。挖出的生土覆蓋在夯土牆體之上,夾雜的鄉土樹種——諸如槐、榆等——的根苗或種籽,現如今都已成長為濃密的林帶。自然風力和鳥食等所帶來的其他各種雜草花卉也在城牆上繁茂生長。亦有少部分的人工種植。當今,高大巍峨的城牆之上,喬木、灌木與野草共生,儼然已成了事實上的城市綠色環帶。古城牆上這些茂密的植被,不是有意而為之,是自然生長與原生態,且根係植紮在夯土上麵的浮土層,不僅不會對夯土層的牆體構成威脅,一定程度上還杜絕了夯土裸露時所可能遭受的自然風化,起到了維護、保養牆體的作用。在古城牆已經成了開封綠色“頸項”的情況下,通過進一步修飾、美化、引導工作,有利於高效益、低成本地把開封建設成平原型的立體景觀城市,在城市的文化特色之外,又能彰顯城市的自然個性與特色。

3.3 有利於實現文化生態惠民

城市建設不能忘記或背離其價值目標,就是古希臘聖哲亞裏士多德所言“為了‘優良的生活’”。[13]任何時候,城市工作堅持了這個原則與方向,城市建設就會順暢,成果就能經受得住長期實踐的檢驗。否則,城市建設和項目規劃、設計、實施等就會自始至終遭受病詬。很多案例與實踐一再證實了這個樸素的道理。開封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和環城休閑旅遊帶,重要的社會價值目標也應當是便民、利民,要堅持項目的民生取向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誠如前文所述,在長期的曆史演變過程中,開封城市格局具有超強的穩定性、繼承性。然而作為一座曆史城市,公共空間又曾經比較缺乏。開封城市發展進入現代以後,雖然努力進行了公共空間的拓建——譬如把原來的私家花園改、擴建成市民共享的汴京公園,但在老城區裏麵,作為開敞空間的廣場、公園、綠地等依然顯得相對稀少。伴隨時代的步伐,如今開封的公共空間建設,早已今昔非比,特別是利用城區內的自然水麵等所進行的一、二期水係工程的成功實施,若幹景區的新建,以及人口的外遷與要素的疏解等,使開封老城區的公共空間建設開始卓有成效,北方水城、風韻宋城等特征愈發明顯。縱向比較,供普通市民享有的公共空間確實比曆史時期有了飛躍性的進步。當然,要想進一步滿足市民的新需求,實現文化惠民、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開封尚需繼續拓展、開發公共空間,向市民提供優質的社會生態與文化方麵的產品和服務。

目前開封城市的整體結構格局是東西新舊城區之間的彼此爭輝、相互添彩,即東部是城牆環繞與所在的老城區,具有濃鬱的曆史文化氣息;西部是與省會城市鄭州相向發展的新城區,日新月異,一派現代風光和景象,而整個開封又是積極響應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國家戰略和省域規劃的統一體,組織得比較科學而合理。不過在老城區,居民在實現公共空間的進入性與便利性方麵,也有著一些不均衡的地方,概括地說,就是中心城區及北半部城區的居民,更有可能方便地享受到共同空間資源——這主要是由公園、景區、寺觀、廟宇、廣場等的空間分布特征所決定的。南部城區的一些人口,以及在長期過程中形成的圍繞城牆而居住那些市民,在相關指標的實現上,明顯處於劣勢。

倘若能夠依托城牆而進一步實施“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建設,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區內外、南北城區在分享公共空間資源上的公平性問題,讓所有的居民都能夠較便利的接觸到共同空間資源,從而實現其生態、社會、文化方麵的權利,也是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城市幸福指數、強化對城市認同的措施之一。

當然,這個環形的立體景觀帶的建成,不僅有利於市民享受相關權利,而且通過環帶內外的交通係統以及環帶自身的溝通聯係功能,也可以把諸多景觀與公共空間串聯起來,充分實現整個城區內公共空間與環境資源的價值,在廣泛的範圍內發揮社會效應。因此,建設“空中花園”立體式景觀帶與休閑旅遊帶,也是一件具有民生意義的事情(圖6、圖7)。

3.4 有利於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不同的時代,人們有著不同的需求。短缺時期,物質滿足顯得十分緊迫,所以,各類有形的物質商品的生產與供給成了首要任務。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甚至一定程度上國人已經富足起來之後,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成了新的話題。開封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與旅遊休閑帶,也是積極應對休閑時代到來之後大眾新消費需求的前瞻性思維的體現。

開封是一座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化城市、旅遊城市,擁有眾多城市頭銜和稱號。既然“曆史城市的保護,就是要延續空間的連續性,讓城市在傳統空間結構的基礎上有機生長,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曆時狀態”,那麼“對古城不僅要有愛憐之心,還要有繼承發揚”。[14]在梳理了開封的城市資源稟賦並進行對比分析之後,可以明確該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實現新發展的戰略支點,其中之一就是繼續加強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積極主動的參與和配合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當代複興。

本文論述之初即指出,缺乏礦產與能源等資源條件,也沒有突出區位優勢和良好政策等的開封,固然在城市粗放發展的階段處於劣勢,但越是城市向宜居、宜業的終極價值回歸,開封的城市潛力越將凸顯出來。

作為一座具有獨特沿革與經曆的城市,開封有著頑強的城市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城市精神。在後都城時代,這座城市雖然不斷被邊緣化,地位一再下降,然而並沒有達到嚴重衰敗的程度,跨越曆史長河,開封依然寵辱不驚,泰然處之,積澱下厚重的曆史文化資源。各個朝代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多彩時光的橫斷麵,成為從物質與非物質形態角度切入華夏文明曆史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窗口。“城摞城”如此,其他眾多的可視文物和曆史傳說、曆史典故等亦是如此。整理、利用開封老城區之內的豐富曆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現代旅遊休閑業,並發揮、利用不同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實現不同業態的融合,促進舊城區的複興與繁榮,把老城區建成具有獨特風格、魅力雋永的城市空間,具有非常誘人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