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交州地區(1 / 1)

在李德處理完了棠州的相關事宜之後,迅速啟程,返回交州。

李德隨即成立了交州都督府礦產資源局,對所有交州地區的礦產資源進行勘探,該部門隸屬於交州都督府工吏司。

在目前的交州都督府轄境內,主要的礦產資源是煤、錫、鐵、鉻、金、石油、天然氣等。煤礦分布在交州北端和蘇門答臘島中部地區,錫礦分布在愛州南部地區,鐵主要藏於海南島中部地區,金、石油、天然氣也分布在馬六甲沿岸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支持交州地區的工業發展。

大唐交州鋼鐵廠、大唐振州鋼鐵廠開始了全方位的運轉,為交州其他工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和後世一樣,工業革命率先在棉紡織工業中開始。黎族人民的紡織的名氣遠揚海內外,屬於中國最領先的紡織技術。在振州科學院和交州公學的學子幫助下,一次能夠紡織十六根紗的棉紡織機器出現了。依靠畜力作為動力的紡織機器,足足增長了十六倍的生產力。棉紡織的產量快速增長。

隨後,在李徳的大力支持下,這種紡織機被命名為騰龍1型紡織機,李德在振州投資了六十萬唐元,設立了大唐振州紡織廠。並且受納大量的黎族和漢族女性從事生產,工廠規模快速擴大,才僅僅兩個月,工人總數就突破三千人。

棉紡織的大量棉布開始通過振州海關和交州海關銷往海內外,主要通過船隻運送到中原地區銷售,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機械製造行業在棉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下受到了刺激,迅猛發展,大量的零部件被交州機械製造廠和振州機械製造廠生產出來,滿足兩地的棉紡織零部件和大量的鐵釘、鐵器的需求。

兩地的機械製造廠總人數已經突破四千人,並且還在不斷增長當中。

大唐交州和豐酒廠和大唐振州造紙廠的零部件開始由兩地的機械製造部門提供,大量的美酒和紙張源源不斷的從這裏輸送到周邊地區。酒廠的工人和紙廠的工人總數也突破了六千人。

李德還設立了建築工程隊,招募了近一萬人的流民和百姓,對外稱交州建築工程公司,將大量百姓的徭役用資金代換,民眾可以繳納兩百唐元徭役款,來代替每年七天的徭役數目。相比於一個月六百到八百的工資來說,這個稅務大家都願意繳納。

按照一個季度收取一次稅收的政策,大唐交州都督府收到了兩百八十七萬七千六百五十唐元的稅收,同比稅收增長了足足21%,主要是有效的防止了鎮一級的家族控製現象,還有大量的商人和貿易往來,使得交州地區的稅收增長的比較快。但是棠州地區基本社會秩序還沒有穩定,無法向上級繳納稅收。

於此同時還有大量的稅賦支出,交州兵馬都督府支出十四萬貫白銀,折合一百四十萬唐元的軍事費用,用以訓練棠州衛和交州衛士兵,同時支出三萬貫白銀折合三十萬唐元的教育開支,支出十一萬貫折合一百一十萬唐元的俸祿開支,就剩下六萬唐元了。

李德也發了一筆大財,李德的賬目上因為大唐交州麵粉廠、交州鐵廠、交州棉紡織廠、交州機械製造廠、振州紙廠、振州鋼鐵廠、振州機械製造廠、大唐銀行、和豐酒樓、交州建築工程公司以及一係列工業的繳納稅收已經超過了八十萬唐元,而李德本人則賺取了一千六百萬唐元,折合白銀一百六十萬兩。所賺取的銀兩是大唐一年稅收的三十分之一。富可敵國這樣說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