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色教育家林月琴(1 / 3)

紅色教育家林月琴

巾幗英雄

作者:閻榮安

2014年1月18日,是全國唯一一位開國女大校林月琴百年誕辰。廣州市八一實驗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和十一同學會先後舉行活動,紀念這位學校的創始人、紅軍女戰士、紅色教育家。同時,由北京十一同學會組織援建的“林月琴學校”,也在林月琴的家鄉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隆重揭牌。

這些學校都舉辦了林月琴生平事跡展覽。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看著一張張反映林月琴光輝一生的圖片,欽敬之情溢於言表。

投身革命,堅定跟著紅軍走

林月琴出生在1914年的農曆小年那天。她的母親林餘氏去世很早,父親林維伊在南溪街上開了一個名為“林廣順”的雜貨鋪,勉強度日。

1924年冬,南溪地區建立了中共黨組織,“林家鋪子”很快“赤化”,成為黨的秘密聯係點和革命宣傳品的印製點。1927年,常到漢口進貨並較早接受進步思想的林維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以商人的身份做黨的秘密交通工作;林月琴的弟弟是個啞巴,但聰明過人,能識字,承擔為黨組織刻蠟板、油印傳單的任務。在明強小學讀書的林月琴受父親和校長、共產黨員詹穀堂的影響,接受了革命啟蒙教育,在南溪第一個剪掉長辮反封建,引起了轟動。

1929年5月6日,金寨西部的吳家店、斑竹園、南溪等地爆發了著名的立夏節起義,林月琴在南溪參加集會,歡慶起義勝利。隨後,她進入幾十裏外的斑竹園王氏祠小學女子班學習。學校老師陳覺民(王明的大妹妹)非常喜愛林月琴,在她的教育影響下,林月琴進步很快,加入了共青團。林月琴後來曾多次說,陳覺民是她革命的領路人。

1931年初冬,林月琴唱著《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曲,帶領十幾個男女青年到麻埠參加了紅軍,在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兵工廠工作。1932年1月,她調任鄂豫皖省委邊區兒童局局長,組織兒童團員站崗放哨,維護治安,為鞏固革命根據地貢獻力量。

隨後,林月琴經曆了革命道路的第一次考驗。在錯誤的“肅反”運動中,已擔任紅軍事務長的林月琴父親被錯劃為“地主”和“改組派”,林月琴受到牽連,被免職送“勞改隊”改造。1932年9月,紅四方麵軍第四次反“圍剿”失敗,主力向川陝邊區轉移,“勞改隊”解散,林月琴被遣送回家。

此時,根據地革命形勢逆轉,麵對冤屈和挫折,林月琴革命信念堅定,她認定隻有跟著紅軍走才能生存,才有出路。於是,她和王明的小妹陳映民等一些姐妹跟在紅軍隊伍後麵,緊追不舍。林月琴還承擔起這支女子“跑反隊”的沿途聯絡工作。

由於紅軍長途跋涉,沿途經常發生戰鬥,一群婦女跟在後麵安全難以保障,部隊領導幾乎每天都勸說她們返回,但每次都勸說無效。紅軍前麵走,她們後麵跟;紅軍駐紮後,她們就主動幫助挑水、拾柴、燒火、做飯,或幫著護理傷員、做點針線活兒。

數九寒冬,她們穿著破舊的單衣到達了白雪皚皚的大巴山腳下。當地的老鄉看到她們,既驚奇又同情。一位老奶奶勸林月琴說:“大雪封山了,別說你一個女兒家,就是男人也會被凍死在山上,你們怎麼能翻得過去?幹脆留在這兒,我給你找個好婆家。”類似這樣的勸告,林月琴一路上多次聽到過。她想,如果我要給人家當媳婦,在南溪就行。是因為革命,我才走到這裏。她搖搖頭,堅定地跟著隊伍,冒著生命危險,頑強地翻越了風雪彌漫的大巴山,進入川北。

經過3個多月的堅持,後衛部隊領導被她們的頑強意誌和精神所感動,將她們分別編入各個部隊。陳映民被編到紅十二師政治部,林月琴被編到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政治部宣傳隊。時任師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詢問她們的情況時,林月琴高興地說:“我是在去年這個時候當的紅軍,就在紅七十三師縫紉工廠當縫紉工,現在正式歸隊啦!”

工兵營長,萬裏長征逞英豪

紅四方麵軍主力進入川北以後,迅速發展壯大。1933年4月後,林月琴調到軍供給部婦女工廠,負責紅軍被服生產。

10月的一天,時任供給部部長的鄭義齋找林月琴談話,要她擔任在婦女工廠基礎上新組建的婦女工兵營營長。林月琴覺得自己家庭成分問題未解決,就提出不能當營長。

鄭義齋問:“你從安徽出來,經過湖北、陝西到四川,路上掉過隊沒有?”

林月琴回答:“我就怕追不上,哪裏敢掉隊!”

“你想過逃跑沒有?”鄭義齋又問。

“我能跑到哪裏去?我就是要跟著紅軍走。”林月琴說。

鄭義齋連連點頭,說:“行,有這一條就能當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