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色教育家林月琴(2 / 3)

於是,林月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個婦女工兵營營長,王澤南任政委,劉百興任副營長,全營3個連隊,除一名管理排長是男性外,四五百人都是年輕婦女。

婦女工兵營既是服裝廠,又是運輸隊。她們要製作衣帽鞋襪,保障數萬指戰員的服裝需要,還要將部隊打仗繳獲的糧食、布匹、彈藥等物資用背簍運回駐地。山道崎嶇,背簍沉重,十分辛苦,但林月琴帶領女戰士們不畏艱辛,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務。

愛美是女子的天性。在林月琴的要求下,婦女工兵營的女戰士們一個個與眾不同,她們雖然穿著和男兵一樣的紅軍服裝,但都是自己量身製作,顯得合身利索;3個連的綁腿顏色也各不相同,一個連是紫的,一個連是灰的,一個連是黑的,既整齊,又分明;打布草鞋時,將鞋臉上紮一朵紅絨球,隊伍走起路來,紅絨球像一串串流星,非常耀眼好看;紅旗一打,戰歌一唱,分外精神,吸引著眾多目光,贏得了陣陣讚歎。

1935年5月,紅四方麵軍強渡嘉陵江開始長征。婦女工兵營的任務是運輸,她們背的背簍裏除了營裏的物資、個人行李外,還有供給部的銀圓和金條,負重超過了一般的男同誌。

黨嶺山是最難翻越的一座雪山。由於長期疲勞,缺衣少食,一些體弱的女戰士爬到山頂一休息,就倒在雪山上永遠起不來了。林月琴見狀,急忙命令:不許休息,趕快下山!有的戰士實在邁不動腳,就將背簍抱在胸前順著山坡往下滑。雪山過去了,可大部分戰士又得了雪盲症。第二天行軍,林月琴就安排眼睛好的戰士走前麵,患雪盲症的戰士在後麵一手拄著棍子,一手搭著前麵戰士的背簍或肩膀緩緩前進。

在第二次過草地時,糧食奇缺,工兵營搞到了一點青稞。當林月琴帶著二連在水磨溝磨麵時,突然有幾十個戴著高帽子、穿著袈裟的喇嘛騎著馬,敲著鑼喊叫著充滿敵意地向她們衝來。她們僅有放哨的兩支小馬槍,不要說紀律規定不能開槍,就是開槍也擋不住對方。林月琴急忙上到水磨邊的一棟樓房上觀察。這時,喇嘛已經堵住了唯一的出路,情況十分危急。關鍵時刻,林月琴臨陣不亂,靈機一動,命令司號員小何吹號。機智的小何心領神會,從樓下開始吹號,邊吹邊往樓上爬,造成部隊由遠及近的效果。喇嘛們不知底細,不敢妄動,嚇得退走了。

1936年6月,在即將到達甘孜的一天晚上,張國燾衛隊的少數人違反紀律,闖進工兵營女兵住所鬧事。林月琴大怒,厲聲下令:“把他們轟出去!”女戰士們拿起運送物資的棍棒做武器,奮起自衛,將這些家夥打跑了。不料,此事觸犯了張國燾,他大發雷霆,下令撤了林月琴的職務,把她調到糧食局婦女運輸連當連長。當年10月,3個方麵軍會師後,林月琴又被調到衛生所當班長。

林月琴在長征中兩過雪山三過草地,曆盡千辛萬苦,經受了挑戰人類艱苦極限的考驗,最終勝利到達陝北。

新中國成立後,在回憶起長征時,林月琴幽默地對女兒羅北捷說:“將來我死了,一定要把我這雙‘解放腳’送到博物館,放在玻璃櫥窗展覽,標簽上就寫著:‘瞧,就是這雙腳走了兩萬五千裏長征’。”

淡泊名利,不當部長當校長

1936年10月,經何長工介紹,林月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12月,調中共中央婦女部工作。1937年1月入中央黨校學習。在延安,她和時任軍委後方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羅榮桓相識並結婚。

1938年5月起,林月琴先後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機要處秘書,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幹事、副科長,山東軍區司令部機要科政治協理員等職。無論在哪裏,她都努力工作,細致認真,深受好評。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照顧患重病的羅榮桓,給予他最周到的護理和精神上的慰藉,以保證他能擔負起繁重的領導工作。

1947年5月,組織上要安排林月琴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這是一個令很多人羨慕的職位。但為解決前線幹部的子女無學可上、無人照顧的後顧之憂,時任東北野戰軍政委的羅榮桓希望妻子去辦一所幹部子弟學校,更好地培養革命後代。

林月琴毅然放棄了當組織部副部長的機會,淡泊名利,樂意做個“孩子王”,在哈爾濱創辦東北民主聯軍南崗幹部子弟學校並擔任首任校長。辦學之初,條件簡陋,她親自籌集教具營具,精心選調教員。學校開始隻有李敏、羅南下、肖榮等8個孩子,沒有教室,課堂就設在羅榮桓的辦公室裏。此後,學校迅速擴大,到1948年,學生增加到80多人。

林月琴帶領全體教職員工竭盡全力,不斷改善教學和生活條件。她關心每個學生的衣食冷暖,常與學生聊天、做遊戲,為孩子縫補、洗衣,把全部母愛傾注在學生的身上,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林媽媽”。她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前方指揮員和後方家屬的交口稱讚。時任中央婦委書記兼東北局婦委書記的蔡暢,在一次會議上表揚林月琴為孩子們辦了一件好事,並號召人們向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