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搗匪巢——西洋、浮鷹戰鬥紀實
百戰經典
作者:陳廣相
閩東北海域起風雷
1952年6月下旬,福建軍區的一份電令傳到了駐閩東北的解放軍第二十八軍第八十四師司令部:著你部迅速組織渡海進剿西洋、浮鷹兩島股匪……
地處閩東北海域的西洋、浮鷹兩島,麵積不大,在1比200萬的地圖上隻有芝麻粒大小,但因其緊扼三沙灣和三都澳的出口,所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50年8月中旬,由浙江沿海南下的第二十五軍一部曾攻占過這兩個島嶼,後因部隊執行其他任務,沒有在島上設防。盤踞在白犬列島的國民黨“福建人民反共救國軍”閩東北地區司令部司令、“國防部保密局”特務王調勳得知後,即設立了西洋、浮鷹前進指揮所,委任所屬第四縱隊司令魏耿為指揮所主任,率領獨立第六支隊襲占了上述兩島。
盤踞西洋、浮鷹的海匪獨立第六支隊,有3個中隊和1個警衛分隊,共約300人,其成分大部為從大陸外竄的地主惡霸、地痞流氓和慣匪等社會殘渣餘孽。這些海匪在王調勳的指使下,與大陸殘匪勾結,不斷對閩東北沿海地區進行各種破壞活動。同時,還在海麵上大肆搶劫漁船,欺壓漁民,破壞海上交通運輸,危害極大。
為確保馬祖島之“反共前哨”陣地,台灣“國防部”對王調勳此舉大為讚賞,並出錢出槍改善西洋、浮鷹海匪的武器裝備。金門、馬祖國民黨軍也不斷加強對西洋、浮鷹兩島的控製,在島上設立情報機構,就近派遣特務分子潛入大陸。
在台灣當局和金門、馬祖國民黨軍的支持下,這兩個島的海匪反動氣焰更加囂張。
為進一步斬斷海匪之海陸聯係,福建軍區首長決心肅清沿海島嶼殘匪,打破國民黨軍及海匪對三沙灣和三都澳的封鎖,保障閩東北海上交通和漁民生產的安全,決定以第二十八軍第八十四師第二五○團主力, 在水兵二團一部及第二五二團一部協同下,發起進剿西洋、浮鷹兩島海匪的戰鬥。
為打好這一仗,時任福建軍區司令員的葉飛、副政委劉培善等專門發出指示:“總的戰術原則應為‘做強攻之準備,取偷襲之手段’,也就是從強攻圍殲出發,但盡量爭取戰術手段和動作上偷襲性的條件。”
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的陳毅、參謀長張愛萍等也於7月12日電示葉飛、劉培善等:“你們對閩北島匪之進剿,必須準備周到,才能組織實施,切勿倉促發起攻擊,以免戰鬥不利,並希將戰備情況隨時告我們。”
7月27日,渡海進剿的各項準備全部就緒。晚上19時30分,指揮部下達了攻擊命令,進剿西洋島的戰鬥首先發起。數十隻戰船從東衝口揚帆起渡,擺開了整齊的隊形,劈波斬浪,向著西洋島奮勇前進。
22時45分,第二五○團一營三連首先在西洋島西南部之貴澳登陸成功,然後迅猛向縱深橫掃,占領了250高地之摩天嶺,並直插該島東南部海匪核心據點大澳。該營一、二連也不甘落後,在西洋島西北部北澳登陸後即發起猛攻,海匪難以抵擋登陸部隊強大攻勢,狼狽潰逃,這2個連隨即向大澳突進。
與此同時,第二五○團二營六連亦於東洛起渡,在西洋島大澳口登陸成功,繳獲海匪帆船6隻,切斷了大澳海匪的退路。至此,我登島部隊對西洋島海匪完全形成了包圍、夾擊之勢,海匪遂成甕中之鱉,插翅難逃。
攻擊浮鷹島的戰鬥於當晚21時發起。第二五○團二營四連和五連1個排由閭峽啟渡,1個小時後在浮鷹島西南部的裏澳登陸成功。進剿部隊隨即分成兩路:2個排殲滅裏澳地區海匪;2個排直插文澳,控製海匪船隻,切斷其退路。海匪一觸即潰,我軍即勝利向縱深追擊。
西洋、浮鷹的縱深戰鬥均十分順利,至第二天淩晨,各路進剿部隊基本上占領了兩島。島上殘匪在戰又戰不過、逃又逃不脫的情況下,便依托有利地形分散潛藏隱伏,妄想等待馬祖島之敵前來增援,屆時裏應外合夾擊我軍。我登陸部隊不顧疲勞,一麵趕修工事,一麵抓緊進行搜剿。
英雄戰士威震敵膽
西洋、浮鷹兩島均為山地,懸崖峭壁,怪石嶙峋,山下岸邊有若幹可容數十人乃至百餘人的天然岩洞,地勢非常險要,狡猾的海匪即分散躲藏其中。
三連一排的戰士們在西洋島上翻山越嶺搜索了一上午,除了搜到20多支槍外,連個匪“毛”也沒搜到,大家都感到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