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色球元年記事2(1 / 1)

球之材

乒乓球不過百年曆史而已,最早稱為桌上網球。曆史上曾經有一段時期,球是用軟木製成的,就是從前暖水瓶塞子那種材質。如果不是後來用賽璐珞製成了空心球,乒乓球現在或許應該叫“嘭嘭球”或者“噗噗球”。現在改換塑料材質,是因為賽璐珞太過活潑,十分易燃,飛機都不能上,大熱天堆積在一起,甚至還能自燃,而且燃燒速度極快,根本無法滅火施救。

目前市場上的新材料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縫球,生產工藝接近賽璐珞球,由兩片材料接合而成,主要品牌是紅雙喜和雙魚。另一種是無縫球,一體成型,主要品牌是許紹發和拍裏奧。經過幾代改良,兩種工藝新材料球的聲音與彈跳都與賽璐珞球相當接近了,並且都通過了國際乒聯認證,在市麵上就可買到,價格隻比老球貴一點點。國外品牌如Nittaku等,也逐漸有新材料球上市。

球之形

在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本刊總編徐寅生任國際乒聯主席之時,積極推動40mm乒乓球取代38mm小球,紅雙喜一直提供技術與器材支持,國際乒聯規定2000年之後的國際比賽使用40mm大球。區區2mm,對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轉卻有著質的改變,改革之時幾乎影響了幾代專業運動員。不過曆史已經證明,這次改革是成功的,因為大球時代的乒乓球觀賞性也是飛躍式的提升,不僅回合大大增多,小球時代球速快到轉播中常常看不出上沒上台的情況已幾乎不見,靠前三板已經無法解決戰鬥了。

改換40mm大球之後,從前熱賣的光榮、連環等乒乓球已經很少再見到了,大球標準的主導者紅雙喜強勢崛起,國內隻有雙魚乒乓球可與其長期分庭抗禮。由於球速變慢,弧線也更加明顯,球迷從轉播中不再隻是看熱鬧,更是逐漸看出了門道,各類乒乓球教學視頻也如雨後春筍,球市一片紅火。

既然變大了,是否還能變得更大呢?前國際乒聯主席荻村伊智朗曾在日本提出44mm超大球的想法,日本製球廠家Nittaku深喑此道,20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廣44mm超大乒乓球,在日本已形成多項傳統賽事,更有每年一次的世界級賽事,影響力輻射到韓國、中國台灣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盡管44mm球速更慢、旋轉更弱,但通過Nittaku的專用球板、套膠等器材支持,打起來的聲音、弧線依然爽快,不僅僅受到中老年人喜愛,也有不少年輕的專業運動員參與其中。競技已不是主要目的,由此收獲快樂的人群會更加龐大。

同時,隨著運動技術和體能素質的發展,40mm乒乓球競技也已達到了極高水準,速度和旋轉比2000年之時有了很大飛躍,快成為了暴力者的天下。國際乒聯在規定更換乒乓球材質的同時,也將球體直徑做出修正,由原來的39.50-40.50mm調整至40.00-40.60mm,乒乓球進入了40+時代。

改革伊始,新材料40+乒乓球已現群雄混戰之勢,將來誰主天下充滿了變數。無論怎麼變,改革與創新是不變的主題。

球之色

無數的文字中都將乒乓球化為銀球,因為白色球幾乎占據了所有視線。市場上的乒乓球還有一種顏色,橘黃色。隻不過,由於大賽轉播中使用白球居多,球迷們也自然而然地默認使用著白球。

曾經有一段時間,黃球的推廣力度很大,理由是顏色更加鮮亮醒目,不會被背景幹擾,在轉播中容易看清。在1995年的天津世乒賽上,使用的就是黃球。從那之後,在三大賽中幾乎就沒有再出現過黃球的影子。可能是大家逐漸發現,在球台、地膠、擋板等場地因素配合下,白球並不影響觀看,還有著一絲沉穩與安定。白球的市場銷量有著壓倒性優勢。

雙色球的出現,是一種顛覆。雙色球對於分辨旋轉的貢獻,完全超越任何一種單色球和傳統轉播手段。而雙色球本身又是一種新材料40+有縫球,處於改革的風口浪尖。盡管現在仍在實驗階段,市場上是肯定買不到的,也不排除國際大賽不能使用甚至永遠無法買到的可能性,就讓時間和曆史去做判斷吧。

那些不同時代的經典裝備

小球時代:五層弧圈板是絕對主流,逐漸替代中式傳統快攻板,以729為代表的粘性膠皮是所有國內球迷的標配,隻不過膠皮和海綿是需要自行粘合的。

大球時代:球板開始加硬加厚,攻擊力強大的狂飆3以套膠的概念橫掃國人正手,反手開始接受軟彈的澀性外套。無機令後,Tenergy係列幾乎成為內能套膠的代名詞,蛋糕海綿如日中天,七層板、硬木板成為主流,纖維板在繼科滿貫後異軍突起。

40+時代:出球彈性大、弧線長幾乎成為共識,讓對手遠離球台便能有效降低威脅,新一代經典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