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到10日,2014乒超聯賽總決賽在山東微山縣華麗登場。作為乒超聯賽的樣板,總決賽除了采用單淘汰的賽會製外,還在比賽中首次推出雙色塑料球作為比賽用球,打造更具觀賞性的乒乓盛宴。
在乒乓球的曆史上,除了“有機膠水換無機膠水”、“賽璐珞球換塑料球”等器材改革外,還有哪些不同尋常的變革呢?我們特別邀請曾任國際乒聯競賽委員會主席的姚振緒和曾在裁判委員會任職的程嘉炎,盤點一下世界乒壇那些不為人所熟知的“典故”。
1、針對“東洋武器”的厚度限製
在中國統治世界乒壇之前,日本人率先通過器材的革新,打破了歐洲人對世界冠軍的壟斷。日本選手使用超厚海綿的球板在1952年至1959年的7屆世乒賽上,獲得49項冠軍中的24項。
1959年以前,運動員球拍上粘的海綿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海綿很厚,打球基本沒有聲音。海綿上貼膠皮也可以,純粹厚海綿沒有膠粒也可以,甚至直接用光板打比賽也可以。為了限製超厚海綿帶來的過快球速,1959年,國際乒聯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海綿膠皮連同粘合劑厚度不得超過4mm,單層顆粒膠連同粘合劑厚度不得超過2mm。
2、針對中國隊的不靠譜提議
1981年在南斯拉夫舉行的第36屆世乒賽上,憑借強大的近台快攻優勢,中國隊第一次包攬所有金牌,當時國際乒聯器材委員會主席哈裏森說:“中國隊包攬了所有金牌,乒乓球要滅亡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改!”
當時國際乒聯想出的改革提議竟然有一條,“比賽中前三板球不計分數”。好在這個荒唐的提議一出台,便立即被各國乒協“亂棍打死”。
3、發球的“障耳法”
1985年第38屆世乒賽以前,運動員可以使用兩麵相同顏色但性能不同的膠皮進行比賽,比賽中球員很難判斷對方是用哪麵膠皮發過來的球。但是,由於性能不同的膠皮擊球聲不同,所以經驗豐富的選手可以“聽出”膠皮。為了最大化迷惑對手,中國人開始在發球的瞬間跺腳,用跺腳聲掩蓋膠皮擊球的聲音。
為了限製發球跺腳影響接發球判斷,國際乒聯曾想設置規定,在發球過程中禁止跺腳。但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是另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