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隻在人間紅塵禪(1 / 2)

上士也好,中士也行,最難惹的下士也罷。這些人的心裏都有他自己做人的底線,這根底線就是道德的準繩。

被逼無奈的時候,理智就會衝破道德的底線,從而觸及法律的尊嚴,就要承受衝動的懲罰了。

所以,做人還是低調一些,忠厚一些,三思而後行的好一些。

當然,低調不是讓別人看不到你的存在;忠厚不是就可以任人欺淩;三思而後行更不是讓你猶猶豫豫。

低調可以讓你不太鋒芒畢露,樹大招風的道理都知道,就不說了。

忠厚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身修養,不是表現的愚愚蠢蠢,那不是忠厚,那是腦子有些問題。

三思而後行是為了找到解決事情的最好方式。

對付低調的人,可以不必吹毛求疵,凡事都要說個一二三的,點到為止即可;麵對忠厚的人的時候,就要活潑一些,不然,兩個忠厚老實的人在一起,做事情的效率就會太低,因為往往忠厚的人是性格內向的人,他需要一個性格相反的人適當引導,才可以激發他的鬥誌和隱藏的能力。

就是因為老子深知世態炎涼、人心險惡,這才匆匆留下了五千言,就離開了世間,以免遭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待遇,直到今天還沒有被解救下來。

人間善惡,讓後人自己去辨別,大綱已經寫好了,剩下的小標題個人去悟吧。

老子的不爭與不丟,不僅引起了後人的喜愛,還引起了眾多人的同情心理。

你看,這麼偉大的理論,卻不去與人爭奪人間的一份香火,因為不爭,所以香火延綿不絕。

大道三千,條條可以成正果,就看後人如何參悟了。這才有了後來的眾多道家門派的產生,都出了名人!

具體是哪些名人?就不再本書的討論範圍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查閱一下資料,多的是。

老子給後人留下了道德五千言就走了,就看後人自己怎麼按照自己說的去做了?

行不言之教,不爭、不搶,順其自然。所以,雖然他留下的五千言曆經後人輾轉,依然還是保持著原來的模樣,沒有被改掉一個字,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而幾乎和老子處於一個時期的耶穌和釋迦牟尼,他們所留下的東西,很多都是後人憑借自己的理解,添加了進去,使得兩人留給後人的經文,其內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現在我們國家的大乘佛教,已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初創立之初的原始佛教了,其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是為了適應中華這塊肥沃寬容的土壤,而發生的改變。

看來,入鄉隨俗就是佛法無邊的佛陀,也不能幸免!

不隻是佛教,所有外來的宗教到了中華這塊地,都被此地的文明給有所改變,這才能夠適應、發展下去。

中華文明的內涵極其深厚和玄妙,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改變一切,這就是文明的力量,像大海一樣浩瀚,接納所有的雨滴,共同發展,成就其偉大!

所謂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