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對這個道理非常明白,失與得對他來說是是非者。
得之,不喜形於色;失之,更不垂頭喪氣。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得與失。
得與失本是宇宙平衡法則的一種,越在乎得與失,心理越發的不平衡,不平衡,就偏離了宇宙的法則。
心性不穩,早晚做出出格的事情。表麵上會受到人倫道德或是律法的製裁,實則是受到宇宙的懲罰。
大道無形亦有象,得失本是心循環;星辰變幻天機轉,隻在人間紅塵禪!
不讓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可見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之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裏會有很多人要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了。不讓賢的意思就是不尚賢,不樹立標杆,好讓老百姓沒有攀比的對象,從而不去爭奪,保持安靜。
社會要進步,就必須有競爭,有規劃、有目標,這才能更快的發展。可是老子說,不讓賢,使民不爭。這不是不讓社會發展了嗎?
我們現在還提倡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這可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麵大旗幟。
其實人家老子不是這個意思,你理解錯了。老子說的這句話真實含意是這樣的:
有競爭就會有混亂,這是讓賢的弊端。可是要是不讓賢,出來的竟是反麵教材,那會怎麼樣?豈不是更亂!
所以,還是要用老子說的中庸之道來看待、認知這句話的意思。不讓賢,指的是讓小賢,不讓大賢!
要樹立大賢大德的風範,才能夠鎮住四方百姓,使其從內心感到敬畏。
社會主義新風尚就是樹立大德風範,讓人有敬畏之心,才不會胡來,才會按部就班的進行工作,處理日常雜事。
真正的大賢大德之士在那站著呢,一群小德之人照著做就可以了,還去爭搶什麼呀?
比如堯舜禹,三皇五帝,均是大賢大德之士,萬眾歸心,四方蠻夷盡皆拜服,天下平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人都有貪心,看到好的東西就想擁有它。俗話說得好,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珍貴,就越想據為己有。特別是手裏有些權力的人,就會想法設法去得到它。
清朝的大貪官和珅,《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裏看到了,和珅家裏可是奇珍異寶各種古玩多的是,哪裏來的?有些是他強取豪奪來的,有些是下麵官員賄賂他的,也有些是從各國使節朝貢寶物中截流下來,中飽私囊。
用和珅的話說,如果把最好的都給了皇上,以後還怎麼進貢?還怎麼討好皇上歡心?
與其讓皇上大喜過望一時,不如讓皇上細水長流的高興每一天。
於是乎,和珅就把最好的寶物笑納,歸為己有。
可憐的乾隆皇帝還以為自己手裏的東西是天下間最好的,殊不知手裏的東西頂多算得上二流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