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鏡中人(2 / 2)

那麼,此刻林軒的情形與異維度、異世界又有不同,因為他能看見薩曼莎,而薩曼莎卻看不見他,跟物理學家闡明的異維度理論有著明顯的區別。

既然牽扯到鏡麵的問題,林軒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古代人製鏡的過程。

在古代,人類用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等等獨特材料,通過研磨拋光的技術來製成鏡子。鏡子的發展曆史基本是這樣,公元前3000年,埃及發明化妝用的古銅鏡;公元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出現了與梳子同放在象牙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麵的玻璃鏡;16世紀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製作方法;17世紀法國發明用澆注法製平板玻璃,造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18世紀末製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家具上;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了化學鍍銀法,沿用至今。

在一係列鏡麵製作方法的進化中,單麵透鏡因其用處獨特而僅僅適用於特殊場合。

林軒熟知鏡麵的光學特性,也就是鏡麵對於光線的反射服從反射定律,其反射能力取決於入射光線的角度、鏡麵的光滑度和所鍍金屬膜的性質。

他從前沒發現過一個問題,物理學家隻說了鏡麵之外的事,卻沒闡述鏡麵之內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在物理學概念上,與鏡麵垂直的假想線稱為法線,入射線與法線的夾角和反射線與法線的夾角相等。平麵鏡前的物體在鏡後成正立的虛像,像與鏡麵的距離與物體與鏡麵的距離相等。如果想從鏡中看到本人整個身長,由於入射角等於反射角,鏡子至少須有本人身長的一半。

“人像進入鏡麵後發生了什麼?鏡中人與鏡外人隻是簡單的圖像投射嗎?鏡中的影子有質量與溫度嗎?”這些都是林軒之前沒有費力去想的。

看似可笑的問題,此刻卻明明白白地擺在他的麵前了。

“至少,我看到的是一麵正常的平鏡,沒有發生人像的曲解變化。”他在急速思索中苦笑,並隨即仰麵長歎。

“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

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

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誌向,

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

災難的忠實的姊妹——希望,

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

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

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光降……”

突然之間,有人用俄語在林軒的近處背誦這首普希金的著名詩歌。

他嚇了一跳,馬上回頭去看,但卻隻見空曠幽深的隧道,遠處近處,沒有半個人影。

“是誰呢?會是什麼人呢?”他立刻氣沉丹田,做好了迎擊危險的準備。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

來到你們的身旁,

正像我的自由的歌聲

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

黑暗的牢獄會覆亡,

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

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是誰?誰在那裏?誰在那裏?”林軒提氣大喝。

既然有人聲,必定有人,而且是個說俄語的真實人物。林軒的俄語雖然不夠流暢,但與人交流還是沒有問題的。

他聽得出,用俄語朗誦這首詩的人聲音裏充滿了濃厚的感情,絕對是胸有丘壑、放眼世界之輩,就如當年的十二月黨人一樣。

普希金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大致是這樣: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的關係密切,他雖然沒有參加他們的秘密組織,但在政治和思想上與他們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義發生時,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義失敗後,有五位領袖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在審訊過程中,幾乎從每個起義者的家裏,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詩,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缺席的受審者。詩人從流放地回來後,十分關心這些苦役犯的命運。1827年初,十二月黨人尼?穆拉維約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亞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帶去了這首獻詩,並且最終於1856年在倫敦的《北極星》雜誌上首次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