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升天入地求之遍(2 / 2)

“從諸多平凡例子裏尋找規律,突破人類思維模式的平麵之困,透過一般現象看到事件本質,在眾多智者的思想基礎上構成突破——這才是重要的。”原先生說。

林軒立刻追問:“就是從《長恨歌》裏,你才找到了關鍵症結所在?”

原先生點頭,凝視著流淌的岩漿,,默默地出神。

公平來說,林軒與原先生的差別不在於智慧、行動力,而在於閱曆的多寡。原先生曾走過一段五味雜陳、變化詭異的人生之路,所以才有了今日的大胸懷、大視界。假以時日,林軒同樣能做到。

“那石窟裏的人,無一不是各行各業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輩。見到他們,我才明白天下之大,能人輩出,就像大唐盛世雖然前有詩仙李太白、詩聖杜子美,已經將五言、七言寫得盡善盡美了,後來卻又出現了白居易,將唐詩帶上另一個高峰;唐詩將人類語言雕琢得精致華美、鏗鏘頓挫,幾乎到達了文學作品的極致,後代偏偏又出現了宋詞長短句,令中華文化別開生麵,使宋詞與唐詩同登大雅之堂,地位不分軒輊。舉個現實的例子,在我們這個時代,明明已經有‘那位先生’這樣的大探險家,能讓各種詭異事件在他手上迎刃而解,被譽為‘千年華人第一’,後來卻又出現了‘亞洲之鷹’羅開、‘盜墓之王’楊天這兩位超級探險家,與‘那位先生’並駕齊驅,成為華人江湖睥睨全球的三大魁首典範……”

原先生極為謙虛,把“四大遊俠”中的那位先生、羅開、楊天奉為典範,卻把自己低調去除。

轟的一聲,已經湧入洞口的岩漿突然炸開,那些赤紅色的液體向上飛升,將整個洞口都吞噬進去,如同看不見的怪獸正在興風作浪。

林軒背上頓時冷汗涔涔,因為若是冒然進入洞口的話,一旦被這種無法預料的爆炸波及,血肉之軀立刻就灰飛煙滅了。

由資料可知,在今天的地球上,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火山不會噴發,地球內能僅通過岩石傳導緩慢散發,所有熱能、動能、張力全都在人類不知不覺的狀態下產生、消弭。隨著地球自轉越來越慢,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會逐漸平息。當然,遠古時期的情形並不相同,因為人類的研究觸角隻能達到數千至萬年之內。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內部的岩漿活動發源於大陸30公裏或者是洋殼6公裏以下的位置,即地球的軟流層。不過,軟流圈的物質並不是岩漿,它們在巨大的岩石靜壓力下呈半塑性狀態。當壓力降低時(比如地殼裂開)才轉變為岩漿並朝著壓力低的方向移動,如大洋裂穀。再者,當溫度升高時也能形成岩漿,並把上覆岩層熔透而形成火山噴發。

林軒判斷,這些岩漿的生成與流向都是極有規律的,位於極深的地底,與人類常見的火山噴發略有不同。

那麼,追逐它們的盡頭,就是尋找地球軸心的最科學方向。

為此,他必須冒著灰飛煙滅的危險穿越前方的死亡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