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岩漿豎井(2 / 2)

林軒向前移動,感到石壁也被岩漿烤熱了,雙掌與石壁的貼合非常勉強,好幾次都是咬著牙堅持,才能艱難移動。

在這裏,岩漿的液麵距離洞頂最多不超過兩米,隻要林軒的身子稍稍下墜,雙腳就會淹沒在吃人的岩漿裏。幸好,洞頂不是絕對光滑的,而是有很多可供利用的裂縫和突起,使得林軒每向前一步都堅實穩定。

那段路程約有五百米左右,到了盡頭,岩漿果然進入豎井。

那豎井也是方形的,寬度三米,縱向距離約有十米。

林軒貼著石壁停住,向豎井深處察看。岩漿一瀉千裏,落差至少百米,氣勢驚人,非常震撼。

這豎井的結構有點像一根彎曲的管子,源源不斷地把岩漿輸送到遠方。這種結構,讓林軒想起了很久之前一個著名的“海洋熱源妄想論”,是由美國地質科學家科莫提出的。

該理論的核心是:在洋中脊鑽透地殼(鑽探厚度約6到8公裏),安上兩根獨立的大管子,一根用來灌入高壓海水,海水與岩漿發生反應後,產生高溫高壓蒸汽,從另一根管子裏釋放噴出,最大限度地開發岩漿熱能。

“如果這豎井就是科莫提到的那種管道……人類的智慧比起大自然的神奇構造來,簡直微不足道。科莫想到的那種提取蒸汽的結構,原來自然界中早就存在了。”林軒歎了口氣,忽然覺得,人類雖然自稱地球上的高級動物,實際卻連“高級”的含義都沒弄懂,隻是在向著大自然做“邯鄲學步”的遊戲而已。

“繼續?”跟上來的原先生隻說了兩個字。

“繼續。”林軒回應。

兩人沿著豎井向下,因為體力消耗的緣故,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在此期間,有個問題是林軒想都不敢想的,一旦豎井盡頭通達地球軸心後是完全封閉的,他們就等於是自取死路,再沒有力量爬上來了。

大概下行一百二十米到一百五十米左右,豎井側麵出現了橫向的洞口,兩人如釋重負,落地休息,累得四肢打顫,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這個洞口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橫向直徑約五米,自然形成,沒有人工開鑿的痕跡。從岩石的表麵狀態分析,應該是很久之前岩漿融化了石壁,用難以估計的高溫在石壁上硬生生地“燒”出一條路來。

冷卻的岩漿與原先的石壁已經交融在一起,形成各種色澤詭異的渦流紋路。

至少休息了兩個小時以後,兩人才有力氣站起來。

在他們側麵,岩漿繼續下泄,進入無止境的深處。他們唯一的去路,就是沿著山洞向前。

那山洞的走勢極為曲折,時而左右盤旋,時而上下起伏,可見當時的岩漿為了突破石壁的障礙做了多大的努力。

向前走了約五公裏,前麵仍然不見出口,但兩人耳中卻聽到了一種奇怪的轟鳴聲,似乎是一台工作中的發動機被棉被層層裹住後隱約傳出的聲音,噪聲存在,但被多層屏蔽,變得不那麼明顯。

“就在前麵!”兩人對視,不約而同地叫出來。

林軒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最後竟然小跑起來。他知道,真相就在前麵,秘密就要被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