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真的是飛行器,是何方神聖造出來的,停留在這個空間裏,又有什麼意義?”林軒低聲地自言自語。
他努力讓自己保持清醒,以免長睡不醒。
“有人嗎?有人嗎?”他伸出手,盡力向前,想觸摸那蜂巢結構,但指尖已經不聽使喚,無法伸展開來。
“飛行器……萬戶的火箭……遠古時代……地球軸心……”模模糊糊中,他把因蜂巢結構而引發的各種聯想混合到了一起,已經忘記了這裏是何年何月、何時何地,隻有嘴唇的焦渴、頭腦裏的絕望是異常清醒的。
“完了,我的生命到此結束了,這真他媽的是個悲劇!”他罵了句粗話,想大笑,但嘴唇張了張,已經無力笑出聲來。
他的確由球形航天器想到了明朝的萬戶,那也是一個著名的“飛行”實踐者。
在世界飛行器曆史上,全球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是中國明朝士大夫萬戶。大約在15世紀末期,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四周,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兩隻大風箏,然後命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浮空力量飛起。很不幸,這次實驗以火箭爆炸告終,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萬戶考慮到利用火箭推動、風箏浮空而飛向前方,這是一種巨大的思想突破,是後代“飛機”的雛形。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中國人來命名。
巧合的,林軒讀過明朝詳細曆史,知道萬戶的真實故事。
萬戶原是木匠,喜好鑽研技巧,從軍之後改進過不少刀槍車船,在同瓦剌的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班背大將軍的青睞,要他在兵器局供職。之後,班背得罪了右中郎李廣太等一班佞臣,被革去職務,幽禁在拒馬河上遊的深山鬼穀中。李廣太知道萬戶和班背曾研究過“飛鳥”戰車,遂命令他來為皇上造“飛鳥”。萬戶趕到鬼穀營救班背,但班背已被瓦剌軍所殺,隻留下一卷《火箭書》。萬戶仔細閱讀《火箭書》,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火箭,然後畫出飛鳥的圖型,率領眾匠人按圖製造飛鳥。
萬戶天生是為“飛鳥”而生的,也為“飛鳥”而亡,這是命運強加給人的桎梏,永遠不會輕易被打破。
“命運的桎梏……”林軒想到萬戶的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命運。
如果這次的藏地之旅以三年前決定入藏開始、以今日敗亡於詭異空間結束,那麼,他豈不也是像萬戶那樣,被命運的桎梏奪去了生命?
英雄改變命運,凡夫俗子被命運改變——這曾經是林軒奉為經典的座右銘,但這一次,他隻怕在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英雄,不是那麼好當的,是不是?”他在心底裏問自己。
更可怕的是,他似乎已經聽到了死神的詭異喘息聲——“咻咻”,就響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