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狼之道廢墟中崛起的精神(2 / 3)

與項羽相比,韓信就可為“大英雄”了,首先,且不論韓信的其他功過,單此能忍跨下之辱就表現了韓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氣度。少年時這一特殊的經曆鍛煉了韓信百折不撓、虛懷若穀的性格,而這一性格成了他日後成為傑出將領的潛在條件。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吳越夫椒之戰中,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在闔閭墓旁的石室裏喂養馬匹。他們小心地侍候著吳王,百依百順,忍饑挨凍,毫無怨言。整整三年,吳王終於相信他已臣服了,決定放他回國。

越王回國後,為了牢記亡國之痛、石室之辱,不讓舒適的生活消磨了意誌,他撤下錦繡被,鋪上柴草,餐飲時先嚐一口懸在床頭的苦膽。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曆史驚人地重演了,這一次品嚐勝利滋味的是越王勾踐。他沒有接受吳國的投降,夫差自殺,越國吞並了吳國。勾踐成為春秋末年政壇上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

從此之後,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代代相傳、佳話千秋,也成為從失敗的廢墟中崛起的典型教材。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任何事業的成功,離開了艱難險阻和挫折、失敗的孕育,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失敗可以磨練一個人的意誌,促使他走向成功。項羽和拿破侖從開始帶兵打仗,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然而垓下一戰、滑鐵盧一敗,使二人再也爬不起來,這就是缺乏失敗的孕育所導致的一朝慘敗便徹底失敗。隻有那些不為畏懼失敗,愈挫愈勇、屢敗屢戰之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再說劉邦,漢軍自出關中以來,遇楚必敗,但是劉邦從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在那裏跌倒便在那裏爬起來,失敗了再挑戰,終於卒敗項羽於垓下,開創漢家幾百年江山。

在三國中,曹操聯同鮑信,統軍三萬五千,向黃巾軍發動攻擊。黃中軍兵力強大,號稱百萬,實際兵力亦達五十萬。強弱十分懸殊,曹操屢戰屢敗,但依然屢敗屢戰。幾經艱苦拚戰,才把反攻的黃巾軍一部擊敗。

近代的反法西斯的戰爭中,世界人民從一開始就遭到嚴重失敗。但是,世界人民卻沒有屈服於法西斯,而是同法西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到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和現代史,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為了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進行了多少不屈不撓的鬥爭,又遭受了多少刻骨銘心的失敗啊!可是,無數次的失敗,使中國人民奮勇直前,頑強抗爭,終於換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這一切,正是中華民族百折不饒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詮釋。

無論是想在事業上取得勝利,還是想攀登人生的高峰,沒有像狼一樣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誌是不可能摘得勝利的果實。但是,也不是說隻要具備了這些條件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還應該具備狼一樣生存於逆境的精神。

對於一個有誌之人,逆境、困難、艱苦,正是磨煉的好機會,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是也。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曆史上一切身處逆境而終有成就的人,無不經過這樣的艱苦磨煉。張海迪的事跡眾所周知,張海迪5歲的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誌堅,勤奮學習。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麵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終於成為戰勝病魔而大有益於人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