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財政收入的未來趨勢分析
財政金融
作者:付相新
摘要:地方財政收入體製唯有有效而科學,方能實現擴大地方政府財力的基礎上,對各級政府還產生較好約束力的目的。目前,我國地方財政收入體製尚存在一定的潛在問題,亟需完善。針對此,筆者從五個方麵對地方財政收入體製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地方財政收入體製 潛在問題 未來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二五”以來,我國地方財政收入無論是從單純的絕對增長量還是從漲速來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因這些成就,也處於曆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地方財政收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保證。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目前我國地方財政收入的質量並不高,客觀而正確的認識其存在的潛在問題,對於完善我國地方財政收入體製有著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地方財政收入體製存在的潛在問題
(一)地方財政收入因稅目結構而產生的問題
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所占有的比重較大。一直以來,地方稅體係都較薄弱,缺乏征稅範圍廣、稅源大的主要稅種。除了基本稅種,如地方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對地方財政收入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之外,其餘稅種基本都是小額零星稅種,對經濟增長的輔助作用較弱。而之前所提到的基本稅種,雖然在地方稅種體係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是其來自某些項目或部門的稅收卻要上繳中央。這無疑會使得地方財政收入緊張狀況不易於緩解,以及地方稅收收入的增速放緩。
(二)地方財政收入因所有製結構(或財源結構)而產生的問題
一直以來,地方財政收入還是主要依靠國有經濟,收入來源基本依賴於國有經濟單位。但是目前國有經濟單位所實現的國有經濟產值比重逐漸呈現下降趨勢。簡而言之,就是國有經濟單位財政收入貢獻率高,但其實現的經濟產值比重不斷下降。對應可知,非公有製經濟實體與國有經濟單位情況相反。則由此造成地方財政收入結構不甚合理。此外,近些年來,我國對非公有製經濟實體的相關經濟政策不斷完善,非公有製經濟實體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貢獻力量。當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出現緩滯時,加之體製和機製的製約,非公有製經濟又能為地方發展做出顯著貢獻。如何調整所有製結構(或財源結構),是地方財政未來的一項首要工作。
(三)地方財政收入因產業結構而產生的問題
目前,我國地方的經濟結構相對老化,不但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而且使得國民經濟缺乏發展潛力。我國地方當前的經濟結構是以產業政策和國家生產力的機構布局為導向,統一進行資源調動,非平衡發展而成。綜合來看,目前我國地方財政收入,主要收入來源與工業產業,尤其是傳統工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所提供的財政收入也要低於工業產業。農業由於積累率低和資金的有機構成等特點,很難使產值有大幅提高,自然對地方財政的貢獻不會高。而工業雖然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依靠,但是其自身也存在著一定問題。比如,重複項目多、調整難度大、結構鋼性強、增長潛力不足等,這些難免不會對地方收入結構優化和財政收入造成一定製約。
二、地方財政收入的未來趨勢分析
(一)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地方財政收入體製中關於產業結構和水源的問題已經充分顯示和暴露,並且引起人們的重視。下一步地方財政收入體製在未來發展中應加強對此的重視程度和調整力度。筆者在此提出一個兩步走戰略。
第一步:調整和優化工業經濟結構。首先,在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堅持以信息化為引導基礎,走信息化引導下的工業化道路。在工業化產業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為主要發展點,以新興技術為主要媒介,增加附加值。其次,發展工業企業集群,延長工業產業鏈條,壯大優秀企業。
第二步,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服務業是關係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差距,勢必會對不同地市的財政收入造成影響。大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會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有一定貢獻。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具體措施有如下幾點:首先,開拓高增加值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比如,開拓的重點企業類型可以放於現代服務業和中介機構。可開拓的現代服務業主要有:保險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物流;證券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可開拓的中介機構主要有:審計、會計、律師事務所;評估、監理等與國際化接軌的中介機構。其次,第三產業的服務方式要向國際化、網絡化、集團化轉變,並在這種轉變中有選擇的向國內外吸收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