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財務風險的形成與防範
財會研究
作者:鄧明輝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與防範。
關鍵詞:財務風險 形成 防範
一、財務風險管理基本內涵
財務風險是全麵風險管理的一部分。全麵風險管理,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麵風險管理體係。財務風險管理是在內部控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表現及特征
企業財務活動,一般分為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資金營運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麵,相應地,財務風險就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營運風險,收益分配風險。同時,執法人員應更新觀念,提高政策水平,深入了解企事業單位的特點,在幫助單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監督。轉變監督思維方式,從單純的檢查轉到幫助企事業單位提高經濟效益,協調好國家與企事業單位的利益方麵來。
(一)不確定性
主要是與企業的財務管理有關,企業財務管理得當,就能將引發危機的因素在事前一一化解,財務風險便會得到抑製;否則,財務風險便會不期而至。
(二)危害性
如果企業不能及時化解財務風險,致使危機爆發,輕者企業資信等級下降,部分或全部喪失融資能力;重者則可能導致企業破產。
(三)與負債經營有關
財務風險主要是因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引發的,因而總與負債相關聯。
(四)與企業發展有關
一般而言,企業舉債的目的一者是擴大再生產,形成規模效益;再者就是對外投資,向多元化發展,以期分散經營風險。
三、財務風險現狀
(一)企業投資缺乏科學性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投資缺乏科學性,在對外投資時,企業的決策者沒有做好投資事前準備,盲目投資,使得財務風險增高,導致投資損失嚴重。在對內投資時,企業對投資項目缺乏可行性風險與研究,同時企業財務管理部門也不能給決策者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等等原因,導致投資失敗,項目投資無法得到預期收益,資金無法按期收回。
(二)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企業的自有資金,一種是通過融資方式的借入資金。我國多數企業的借入資金占的比率較高,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而通常企業的長期負債又高於短期負債,企業過分依賴銀行,使得企業存在大量的銀行貸款。
(三)收益分配政策不規範
企業收益分配政策對企業生存和發展存在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國企業收益分配政策不規範,沒有嚴格的控製製度,在利潤分配中不能從公司的實際出發,分配決策失誤,導致企業的財務結構失衡,使得企業產生的財務風險。
(四)應收賬款缺乏控製
企業的應收賬款缺乏抑製。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加大銷量,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盲目銷售。不考慮客戶的信用,盲目賒銷,造成大量資金無法收回,導致應收賬款大量存在,形成了壞賬。資金長期被債務人占用,加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四、財務風險的形成的原因
(一)企業領導及財務管理人員缺乏財務風險意識
目前,多數企業的領導及財務管理人員的財務風險意識淡薄,隻重視各項經營活動的管理,雖然也不斷加強和提高財務管理,但是僅僅局限於管好資金,沒有對財務風險進行及時的評估與防範,使得企業存在很多財務風險。
(二)製度環境的變化
如產業政策、利率、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通貨膨脹等。利率的變化對債務融資風險的影響表現為企業在不恰當的時間或用不恰當的方式進行融資,持續的通貨膨脹將使企業的資金需求不斷膨脹,資金供應容易出現短缺,將給企業債務融資帶來許多隱患,如果決策不當,將會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
(三)資產的流動性差是引起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
資產的流動性是指資產變為現金並保持其購買力的能力。財務風險與資產的流動性息息相關。資金匱乏、存貨積壓等問題是資金流動性不強的表現,也是爆發財務危機的導火索。如果企業不能以適當的價格變換資產或不能以低於收益率的成本隨時獲取所需資金,必然引發資產流動性風險,產生財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