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罵槐"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原來自勺解釋是:"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立,行險而順。"現代多用來形容不直接表達某一意圖、意見、見解,而是拐彎抹角、旁敲側擊、言此及彼、指東說西,借著一件事物或虛構點什麼,打牛射馬地發其牢騷;表麵上罵的是這個人或事,骨子裏卻是罵另外一個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話所說的"指著和尚罵驢"。罵者無心,聽者有意,既不正麵得罪人,又可收到批評效果,有時候,這種技巧還是可以學著用的。
巧言善辯--給自己台階下
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獲勝者,即便如何鄙俗,照樣被奉為英雄。而失敗者,無論如何賢達,卻仍然被看做是草包,所以人們常有"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的說法。這就是說,對於失敗,你隻有默認就是了。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處於劣勢的人,如果一味緘口自認倒黴,反而情況的發展會越來越不利。所以,能言善道的人,即使失敗了,也要毫不妥協地挺身一辯。
日本著名的麒麟牌啤酒製造商葛利瑪企業,在數年前被一家朝日啤酒公司所生產的一種新型啤酒奪走了一大片市場。葛利瑪企業大為恐慌,不過,當時這個企業的總裁本山英也發表了一句敗將也言勇的妙言,他說:"就因為我們一直堅持正統啤酒的風味,不知不覺中卻因而沒有趕上潮流。"
這位總裁先生以"堅持正統的啤酒風味"做盾牌,雖承認沒有趕上潮流的失敗,但也以"堅持正統"作辯解,豈非敗軍之將亦可言勇?
《左傳》也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末期,強大的楚國伐吳,吳國當然不是對手,如果示弱,那就隻有任其蹂躪了。吳王故意派弟弟蹶由犒勞楚軍,意思是不把其當做人侵者,隻當做不速之客,以禮款待,以摸清楚王的動態,再作對策。
不可一世的楚王,立即命人把蹶由抓了起來,說:"蹶由是吳王的弟弟,正好殺了他,拿他的血來塗我們的戰鼓!"
隨即,派侍臣去同蹶由作"死前一問"。楚臣問:"想不到吧?你自來送死,事先問龜卜了吧!"
蹶由答:"是的。"
楚臣問:"吉嗎?"
蹶由答:"吉。"
楚臣一旺,隨之笑了起來:"哈哈哈,吉,為什麼?你馬上就要人頭落地,我們的大王要用你的血給我們塗鼓!你們的龜卜不靈了。等一會兒還要殺得你們吳國落花流水呢!"
蹶由很明顯地處於危勢之中,他心裏清楚,此時若要緘口,自認送死,那自己的人頭落地不說,說不定吳國百姓真的要血流成河了。隻有自辯,用弱國之勇壓倒對方。於是,他辯解說:"我們聽說貴國要血洗敝國,便用守國之龜來卜問,卜辭要我們到貴國勞軍,看看楚王的態度就知勝負了。這就是說,如果貴國禮待使臣,敝國就會鬆弛戒備,國家就會滅亡;如果貴國斬殺使臣,敝國便有所準備;一旦有所準備,吳國雖然力量單薄,還是可以令貴國知難而退的。這不是上上大吉嗎?"
現在,輪到楚臣一怔了:這話還真有點道理,為什麼我們未先想到?
蹶由繼續雄辯:"況且,我們要卜的是國家社稷的安危,不是使者一人的生死。使者被殺,於是全國戒備,國家社稷可以保全,這不是龜卜的最大功用嗎?再說,一吉一凶,誰能把它確定在某件事上麵呢!記得當年貴國與晉軍大戰城濮,事前卜的不也是大吉嗎?怎知結果大凶,敗於晉軍。隻是後來貴國礪誌複仇,鄴城再戰,方獲大勝。那麼,貴國的占卜是靈還是不靈呢?同樣的道理,我們吳國的龜卜,也不一定就要在此行靈驗吧?"楚臣覺得蹶由說得很對,殺了他不是增加吳國的鬥誌嗎?即使這次勝了,也難保將來吳國不複仇,不敗在他們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