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如何打動別人(2)(2 / 3)

太後不同意觸龍的說法。觸龍解釋道:"父母愛孩子,就必須為孩子作長遠的打算。想當初,您送女兒遠嫁燕國時,雖然為她的遠離而傷心,可是又祝福她不要返國,並且還希望她的子孫相繼在燕國為王。您能為她想得這樣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

太後信服地點了點頭,觸龍便接著說:"您如今雖然賜給長安君許多土地、珠寶,但如果不讓他有功於趙國,等您百年之後,長安君能自立嗎?所以,您對長安君,並不是真的愛護。"

觸龍這番話說得趙太後心服口服。她立即命人為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前去齊國當人質,同時也催促齊國出兵援助。不久,齊國終於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觸龍說服趙太後的方法,便是運用以迂為直的策略。觸龍深知趙太後深愛長安君,如果從正麵說服她,讓愛子到齊國當人質,隻會碰釘子。所以,他避開問題,從關心太後的飲食起居、身體健康的側麵話題談起。接著,再迎合太後的愛子之心,談起自己對兒子的打算,借題發揮,誘發太後對自己"愛子之見"的談興。直到太後非要尋根究底時,方才水到渠成地闡明,愛子就必須讓他為國立功,這才是真正愛子之道,讓趙太後幡然醒悟。

這種"以迂為直"的策略,在正麵強攻不下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靈活有效的辦法。它結合明確的目的,運用靈活的戰術,避開對方心中布下的"地雷區"。它的進攻路線帶有隱蔽性,甚至符合對方的心理需求,所以比較容易地讓對方在戒備不嚴的狀態下,逐步誘使其不自覺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答非所問,避實就虛

答非所問是論辯中的一種回避戰術,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你基於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做出直截了當的回答時,便可采用答非所問的戰術。這種戰術避實就虛,用非實質性的話題將對方鋒芒引開,表麵上好像已作了概括的回答,其實已悄悄地避開原本棘手的問題:運用這種戰術,不僅能擺脫尷尬的局麵,還能產生幽默、機智的效果。

足球天才貝利,被喻為足球史上最優秀的運動員。他球技高超,讓敵手敬畏,讓全世界球迷為之瘋狂,成為許多足球運動員心目中的偶像,同時也成了巴西的民族英雄。

有人問貝利:"你覺得自己哪一個球踢得最好?"

貝利回答道:"下一個。"

當他踢進第1000個球、創新記錄之後,有人間他:"在你踢進的球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個?"

貝利微笑著說:"第1001個!"

貝利顯然沒有正麵回答問題,而是巧妙地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回答,不禁讓人欽佩他的謙遜和機智,以及努力不懈的精神。

答非所問的方法使用範圍很廣。有--次,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前去參加一個演奏會,這個演奏會是由一位年輕鋼琴家貝倫哈特舉辦的,舉辦這個演奏會的原因是他為席勒的詩《鍾之歌》譜子一首曲子。

布拉姆斯在演奏會上聚精會神地傾聽,顯出極為陶醉的模樣,甚至不時地點點頭。貝倫哈特誤以為布拉姆斯喜歡他作的曲子,因此當演奏會結束後,他立即高興地問布拉姆斯:"閣下是不是很喜歡這首曲子?"布拉姆斯沒有正麵回答,而是笑著說:"這首《鍾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詩。"布拉姆斯巧妙地避開問題,並委婉有禮地表達了他真實的想法;他很欣賞《鍾之歌》這首不朽的詩,但並不一定認為貝倫哈特的曲子水準高。

巴索夫是西歐某國的一名外交官,一次他想要戲弄一個非洲國家的大使。於是,在聯合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他靈機--動,假裝很有禮貌地問那位大使:"貴國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平時這個西歐外交官仗著本國勢力,總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並以刻意貶抑他國、炫耀本國為傲。然而,正當巴索夫暗自竊喜時,那位民族自尊心遭受傷害的非洲大使卻麵不改色。他稍微思索,既沒有正麵回答,也沒有默不吭聲,隻是冷冷地說道:"和你們的國家一樣,每人死一次!"這個回答巧妙而有力,巴索夫一臉尷尬,盛氣淩人的傲氣也頓然消失了。

曉知以理,動之以情

所謂心理共鳴,是指運用心理學中"情感共鳴"的原則,歸納出來的一種說服方法。它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導入階段,即心理接觸的初步階段;轉接階段,即心理接觸的中級階段;正題階段,即心理接觸的高級階段;最後是結束階段。和不熟悉的人,或有對立情緒的人進行談話時經常使用此方法。

有一位老師,擔任差班的班主任。開學第一天,他親切地對同學們說:"有人說我們是放牛班、垃圾班,這是沒有道理的!拿體育成績來說,我們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成為優等班!"

短短一席話,使同學們迅速從低落的情緒中振奮起來,從自卑感中樹立了信心。為什麼他的話會產生如此大的效果?因為他的話充滿信任和鼓勵,更重要的是,這位老師在見麵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於這個被人瞧不起的集體之中。他左一句"我們",右一句"我們",讓這些內心充滿自卑感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和親情。總之,由於心理上的接觸和情感上的共鳴,老師的話對學生產生非常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