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交談時需避免的誤區(2)(3 / 3)

社交活動中的幽默批評,畢竟不同於說相聲、講笑話,雖有幽默成分,但仍以嚴肅、認真為基調,氣氛可輕鬆、活潑一點,但絕不能油嘴滑舌,否則就會衝淡批評應有的嚴肅氣氛,影響批評的效果。

特殊場合的忌諱

隨著社交圈的擴大,人們常常要出入於各種場合應對進退。所以在各種場合中,無可避免地要說話,說話內容與環境氣氛如果不協調,不僅會使大家掃興,還會因此影響人際關係。例如在葬禮儀式中,開玩笑的話便顯得極不尊重往生者;在婚宴上大談新郎或新娘的羅曼史則會殺風景。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一些不同場合的說話忌諱,雖然毫無科學根據,但很多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說話規則。

一、婚禮的場合

婚禮談話中較忌諱使用"斷"、"散"、"離"等字音。另外,賓客致辭時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傳,畢竟婚禮上的談論重點不是你。

朋友與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時,雖然可以態度較輕鬆活潑,但不能過分隨便,否則會遭人嫌惡。開玩笑時,口氣宜適度俏皮,避免失禮。

二、喪禮的場合

由於那是個傷心悲痛的場合,說話者的表情及說話內容要非常慎重。這種場合下,說話不宜太多,也嚴禁幽默、風趣的對談。談話的內容應集中表現對故人的哀悼與懷念之情,並稱讚其優點。也不要忘記用簡短、真誠的話來安慰、鼓勵亡者的家屬。

三、其他聚會

參加同學聚會時,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鳴。

新春聚會時,最好不要以演講或訓誡的口氣來談論未來計劃,應以自然的態度談天;另外,最好不要談太多有關工作的話題。

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時,要盡量以輕鬆的口吻,談論生活中的小插曲,談到壽星時,應該多多稱讚。參加長輩生日聚會時,說話不要強調年紀,少論及生死問題,以免使老人家心生傷感。

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可選擇印象較深刻的話題來說,並謙虛地向老師及其他家長表達謝意。要提及孩子的近況,談談學生受到老師照顧頗多,並婉轉表達家長對老師的期望。

習慣唱反調

有一則對話:

"這部電影糟透了,白白花了兩個鍾頭,看來一點意義也沒有。"

"看電影何必要看什麼意義呢?其實這一部片子也不算太爛,而且我認為它的布景很華麗,一定費了許多工夫。"

"是嗎?它的布景設計很差勁。"

"還有演員也算相當賣力,隻可惜被劇本所限,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演技。"

"好幾個演員差強人意,再說劇本是抄襲的,當然失敗。"

另有一則對話:

妻子問丈夫:"我的發型好看嗎?"

"不好看。"

"我的衣服美麗嗎?"

"不太美麗。"

或她說:"這雙黃色的鞋子真好看。"

他卻偏要說:"不如黑色的好看。"

或她說:"孩子應該早點上床睡覺。"

而他卻說:"晚點也不要緊。"

試想,這是如何的話不投機啊!

上麵幾則對話你看來也許覺得好笑,不過這情形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差不多已成習慣,專門和別人作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照例反駁。其實自己本來一點意見也沒有;不過你說"是"時,他一定說"不是",到你說"不是"時,他又說"是"了。這是最可怕的習慣,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

不要自以為比別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風。

然而即使你真的見識比別人高明,這種態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為對方留一點餘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無路可走,才覺得滿意。或許你並沒有想要這麼做,但實際上你正在這樣做。這種習慣會使你與朋友或同事日漸疏遠,再也沒有人肯提供你意見,更不敢向你進一點忠告;你本來是很好的一個人,但卻很不幸有一個愛反駁他人的習慣。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學會尊重別人,首先你要明白,日常談論的話題十之八九沒有絕對的標準,你的意見不一定是對的,別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是錯的。那麼何必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同事如果給你提意見,若不能即刻表示讚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慮,但不可馬上反駁。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談天,你更要注意,無謂的意見紛爭隻會把生活中的樂趣變得乏味。

勿讓語意模糊不清

在日常交淡的話語中,有不少詞語在不同的條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義,有的甚至完全相反,這就是"同語異義"的現象。它會給你帶來不少麻煩,也會帶來許多便利。巧說"同語異義"比直言更能對聽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但如果運用不好則會帶來很多麻煩。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鑒意義。曹操刺殺董卓未成,便與陳宮一道投奔曹父的義兄呂伯奢家求宿。呂伯奢熱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陣,忽然聽到後院有磨刀的聲音,於是,與陳宮躡手躡腳進了後院,隻聽得有人說:"捆綁起來再殺!"

曹操對陳宮說:"不先下手,咱們就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