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喜歡自討苦吃者,比比皆是。賈島吟詩,反複推敲;古人學習,懸梁刺股;鄧稼先為了中國的原子彈隱姓埋名……我想,當我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危機的時候,我們也會無怨無悔地選擇自討苦吃。
種一株快樂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而雲遊各地。有一回,她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撣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後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後,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後,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
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就是這麼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記得初次讀到這句話時,我也曾怦然心動。
在現實生活裏,現代人時常心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我們錯過了許多的快樂和幸福。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語裏,暗示了多少佛門玄機,又蘊含,多少人生智慧: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往的,
我又何嚐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
我又何嚐是為了生氣而生活的……
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況且事已如此,生氣又何益?從此將一棵快樂的蘭花栽種於心田,擁有了蘭心蕙質,我們的心境一定會盈滿幸福。
心靈溝通
境由心生。“不生氣”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練達。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不生氣,才會有“采菊東籬下”的曠達高潔;懷才不遇的李白不生氣.才會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不屈;遠貶黃州的蘇軾不生氣,才會有“也無風雨也無睛”的樂觀豁達。種一株快樂的蘭花於心田,讓人人擁有蘭心蕙質。
用冰冷表現潔白
二十五年沒見過雪,這次久別重逢,你的感覺自然是深刻動人的。你說“假如人的品德能像雪那樣潔白,心地不像雪那樣冰冷該有多好”,但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些潔白,卻隻能用冰冷來表現?
一般情的標準,是人情之常的標準,生離死別,送往迎來,待人接物等等無不在人情之常標準上朝前滑,大家也照例辦事,不以為棄。但有些人——極少的一些人,他們的表現卻好像是不近人情、冰冷的;有的人好朋友死了,他隻三號而出(秦失);有的人太太死了,他卻鼓盆而歌(莊周);有的人弟弟死了,他卻不辦喪事(張良);有的人獨生子少小離鄉,到外埠求學,臨走前她一滴眼淚都不掉(胡適母親)。
有個小男孩,跟他爺爺感情最好,兩人常常一塊兒去釣魚。後來他大了,一天爺爺死了,在開追悼會的時候,他卻沒有參加。他獨自一人,跑到常跟爺爺釣魚的地方,流連了一下午——參加追悼會,是人之常情;但不參加,卻是用冰冷表現了另一種方式。
有個絕代佳人(漢武帝李夫人),病得快死了,她心上的人來看她,她拒絕見麵,她要她心上人的印象裏,永遠留下一個最美麗的她,而不是一個人老珠黃的她——死前見最後一麵,是人之常情,但不見麵,卻是用冰冷表現了另一種方式。
有個公認的偉人(林肯),跟他父親鬧別扭,他寄錢給父親養老,卻不肯回去看看,父親臨死前,他也不肯,他說:“我們再見麵,痛苦多於快樂。”——死前見最後一麵,是人之常情,但不見麵,卻是用冰冷表現了另一種方式。
雪的表麵很冰冷,但雪化成溪,溪彙成河,作用就非常明顯了。但人們總怪雪冰冷,雪卻不解釋,它隻用潔白答複了一切。
心靈溝通
對生命的眷戀,對人世的愛護,救世的熱情,表現出來的卻往往是“冰冷”,這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他們所表現的是一種什麼心境?
“百萬美元”大道
美國一個市政府準備把某條街道改造成一條林陰大道,這將是一條耗資數百萬美元的大道。但是,某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這項計劃被擱置了。這條大街上有個居民,得到消息後心想,如果政府不再打算美化整條大街的話,那麼我至少可以美化自己門前的那一段。他這樣做了,做成了整條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景色之一。他的鄰居目睹了他所做的一切後,也開始美化自己的地盤。後來,每個鄰居都這樣做了,直到整條大街看起來像一條“百萬美元” 大道。
一位小學教師,她帶的班成了“老文明”。人們要她介紹經驗,她說她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她做的事確實是再平凡、再渺小不過的了。她進教室,見到教室門口或是講台邊有幾片廢紙,總是細心地彎腰撿起來;她講完課,總是把掉在地上的粉筆頭撿起來,放到粉筆盒裏,然後用揩布把講台擦幹淨、再喊“下課”,和學生道別。正是這些平凡不過的小事,讓同學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從而成為他們行動的榜樣。
心靈溝通
世界很大很大,一個人很難改變它。但隻要願意,人總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小世界。正如一顆星星,微弱而又暗淡,但千千萬萬顆星星,就會彙成一個星光燦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