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的作用
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少小離家,雲山蒼蒼,心裏難免有幾份惶恐。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長,請求指點。
老族長正在臨帖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位後生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隨手寫了“不要怕”三個字,然後抬起頭來,望著前來求教的年輕人說:“孩子,人們的秘訣隻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夠你半生受用。”
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過中年,有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心事,歸程日短,近鄉情怯,他又拜訪那位族長。
他到了族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封套來對他說:“這是老先生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回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裏聽到的隻是人生的一半秘訣,拆開封套,裏麵赫然又是三個字:“不要悔。”
對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這六字箴言的奧秘,要一本長篇小說才說得清楚。但是,我相信對那些有智慧的人,這幾個字就夠了,留一點餘味讓人咀嚼體會,豈不更好?
心靈溝通
“不要怕”,“不要悔”, 這是人生的濃縮,也是生命的箴言。生活就是這樣,如果左盼右顧,能一心一意幹好事情嗎?
幹什麼事情都要勇敢、堅決,追求卓越,向往卓著,勇往直前。不要吃後悔藥,不要整天在後悔中過日子。
奇人霍金的啟示
如果有誰向我們說:一個中樞神經殘廢,肌肉嚴重衰退,失卻了行動能力,手不能寫字,話也講不清楚,終生要靠輪椅生活的青年,憑借一個小書架,一塊小黑板.還有一個他以前的學生作助手,竟然在天文學的尖端領域——黑洞爆炸理論的研究中,通過對“黑洞”臨界線特異性的分析,獲得了震動天文界的重大成就,對此,你一定會感到驚奇,然而,這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他為此榮獲了1980年度的愛因斯坦獎金。
他的名字叫史蒂芬·霍金,是個英國人,當時隻有35歲。更有趣味的是,作為天文學家,他從不用天文望遠鏡,卻能告訴我們有關天體運動的許多秘密。他每天被推送到劍橋大學的工作室裏,幹著他饒有興味的研究工作。
我們常常驚歎那些專業知識的底子甚薄,然而在某些或某一個特殊方麵、特殊領域成就卓著的“鬼才”們。其實,奇人霍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以及他借此而獲得的高度成就,說明世間還有另一類“鬼才”,即由於殘疾之類不幸的折磨和求生意願的熾烈,而激發,而活化,而升華的特殊洞察力或特異才能。隻要人的精華——思維著的大腦依然蓬勃地工作著,就有無可限量的人生希望和創造潛力。在這裏,悲觀或者樂觀,堅強或者懦弱,前進還是退卻,依賴還是自立,像效率可靠的閥門一樣,給殘疾人的生存智慧開啟著成功之路或自棄的際遇。
霍金的獲獎,是贏得了科學界公認的理論物理學研究的最高榮譽。就是體魄健全、研究工作條件一流的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工作者們,又能有幾個獲得這樣的殊榮?這似乎暗示著:人類生存智慧的重大命題之一,即真正地認識“天生麗質難自棄”的規律。不論你的生存條件如何,都不要自我磨滅自身潛藏的智能,不要自貶可能達到的人生高度,要鍥而不舍、韌性地鑽進去發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長點,揚長避短地、踏踏實實地朝著人生的最高目標堅定地前進!
肉體的殘疾固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人體有諸多的自我補償或代償功能。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殘疾,心理衛生意義上的殘疾,這一類殘疾非但缺乏補償或代償功能,還具有剝奪智慧、貶低人生價值的消極作用。這樣的人,甚至可以由於體形之醜,導致“以形代智”或“自慚形穢”的人生態度。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因為他們實在是把自身的“天生麗質”拋棄得太遠了。
心靈溝通
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張海迪的故事我們已經是耳熟能詳。今天我們再談霍金的故事,心靈仍然受到震撼:無論你生存條件如何,都不要自我磨滅自身潛藏的智能。肉體的殘廢固然不幸,但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殘疾。
天才和懶貓
斐塞司博士悠閑地站在窗前。他似乎在凝望著什麼,思考著什麼。但是從神態看,又好像什麼也沒有思考,就是工作之後漫無目的地遐想,即所謂神遊。四周靜靜的,陽光從天空直射下來,照射在窗前的空地上。
一隻母貓躺在陽光下。它懶懶的,很舒適的樣子。母貓安詳地打著盹,那種舒展的姿態與四周的寧靜是那樣吻合。
樹影開始移動,貓身上的陽光失去了。這隻貓站起來,重新走到陽光下。這一切,是那麼自然而然,仿佛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又好像母貓接到陽光的通知似的。
這一景象喚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究竟是什麼引得這隻貓呆在陽光下?
是光與熱?
對,是光與熱。
那麼,如果光與熱對貓有益,那對人呢?為什麼不會對人有益?
這個思想在腦子裏一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