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推介: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紂王統治下,政治腐敗,刑罰殘酷,連年用兵,導致了整個社會動蕩不安,而屬國西周國力日盛、朝氣蓬勃,周文王積極任用賢士,實行仁政,待國力富強後開始討伐紂王。紂王最後兵敗自焚,商滅亡,自此拉開了周氏王朝的大幕。
戰爭故事:
商王朝曆經興衰,到了商紂王時期,已步入了全麵危機的深淵,商的屬國西周文王姬昌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薑尚,積極籌謀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文王勵精圖治、尋求時機,各方麵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後,伐紂滅商隻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公元前1047年,文王姬昌病故,其兒子姬發繼承王位,史稱武王。在丞相薑尚的支持和謀劃下,開始了滅商的宏圖大業。次年,武王親率戰車300乘,虎賁(精銳武士)3000,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
周軍渡過黃河與友軍會師,與此同時各個諸侯國也不堪忍受殘暴君王商紂王的統治,不少國君親自趕來會盟,總兵力達到五萬。一路與商朝軍隊並無大的交戰,很快攻打到了商朝國都朝歌城外的牧野,這裏是通向朝歌的要道,同時也是商朝衛戍部隊的駐紮地。聯軍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停下來開始布陣。從關中出發到大兵逼近朝歌,總共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當時的條件而言,這一速度可說是驚人的。
二月二十六日夜,聯軍冒雨完成布陣。陣前方是武王的300乘戰車,3000名虎賁陳列其後,此為第一梯隊。剩餘聯軍四萬多人編為五個“師”,並排矗立在武王軍隊後麵,擔任第二梯隊。
拂曉,武王在眾軍麵前誓師,即《牧誓》,武王慷慨激昂地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隻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當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
頓時,全軍士氣高漲,歡聲雷動,響徹雲霄。然而,此時天已經大亮,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也漸顯輪廓,黑壓壓的,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旗幟像森林一樣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兵力,但也讓本來鬥誌昂揚的聯軍將士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朝歌方麵,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剛傳到,聯軍後腳就跟著來了,著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站在紂王的角度,目前可能的選擇有三:一、堅守朝歌城,讓敵軍疲於堅城之下,等待四方勤王之師到來,內外夾擊,發動反攻;二、棄城撤走,到東方去和自己的主力軍會合,然後回師討伐叛軍;三、乘周軍立足未穩,立即在城外進行戰略決戰,一舉擊潰來犯之敵。
第三種選擇當然最為誘人,然而難度也最大。朝歌城內並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聯軍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第一、二種選擇雖然比較被動,但卻更具有可行性,然而自負的紂王沒有采納前兩種方案。
朝歌城內沒有大量抵擋西周的軍隊,紂王隻好把眾多奴隸和戰俘武裝起來,許以利害,在數量上仍然可以相對敵軍占有絕對優勢。紂王親率少量禁衛部隊押送奴隸和戰俘,奔赴前方戰常
商的軍隊雖多,但士氣低落,多數不願戰,況且隊形混亂。武王見此情景,便命薑尚率領精兵首先向紂王發起衝鋒,其餘各路大軍四處出擊。麵對無比強大的氣勢,商的軍隊屈服了,奴隸和戰俘們紛紛扔下武器,讓開通道,武王當仁不讓,隨即指揮聯軍拚死廝殺。雙方大戰一日一夜,商朝軍隊被重創。紂王見大勢已去,慌忙逃往朝歌,不久聯軍攻破朝歌。紂王無奈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至此,統治中原近七百年的商滅亡,周取而代之。
專家品析:
牧野之戰既是古代車戰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製人的著名戰例。它的可貴之處是采取了政治攻勢,戰前運用誓師大會團結友軍,戰中用天命歸周瓦解敵人,使戰爭的進程大為縮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例,充分反映出了三千多年前我國古代軍事家駕馭戰爭的能力,其所體現的戰略水平和作戰藝術,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