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曹劌論戰千古名,以弱勝強後世傳(1 / 1)

戰爭推介:

長勺之戰,是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此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最後長勺之戰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

戰爭故事:

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春秋時期動蕩局麵下,不免要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盟國、待機而動的意見,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

此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於是求見魯莊公。

曹劌詢問魯莊公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魯莊公說:“我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優勢,我有了好的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

曹劌說:“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全力作戰的。”

魯莊公又接著說:“我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也接著回答莊公說:“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

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我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酌情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奔赴戰場,魯莊公應允了他的這一請求。

齊國由於是春秋大國,而且在曆次戰爭均取得了勝利,導致齊國大將鮑叔牙十分輕視魯軍,認為其不堪一擊,輕率下令出擊。

魯莊公見敵軍來襲,決定馬上擂鼓應戰。這時曹劌上前勸阻說:“齊兵勢銳,我軍出擊正合敵願,勝利一點把握也沒有,不如我們以靜製動,靜觀其變。”莊公采納了曹劌的建議,命令魯軍固守陣地,隻讓弓弩手發射弓箭,以穩住陣勢。齊軍由於衝不進魯軍陣地,反而受到魯軍弓弩猛射而無法前進,隻得向後撤退。經過稍事休整,鮑叔牙又下令展開第二次攻擊,曹劌繼續勸阻莊公不要出擊,一定要固守陣地。這時齊軍攻勢雖猛,但無法和魯軍直接接觸,隻好第二次撤兵。

齊軍接連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於是,聲勢浩大的第三次進攻開始了。但由於前兩次的無功而返,齊國士兵勇猛中不免有些疲 憊,勢頭大不如從前。曹劌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魯軍將士聞令,士氣高昂,奮勇出擊,銳不可當,把齊軍打得七零八落,節節敗退,魯軍在這場保衛戰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魯軍戰勝,莊公傳令追擊,曹劌認為齊國是大國,兵力素來強盛,很難判定是否真正失敗,也許另有埋伏,便果斷阻止莊公下達追擊令。

他登上戰車向敗退的齊國軍隊眺望,見齊軍旗鼓雜亂、兵器丟得到處都是,下車又見齊軍留下的車轍十分混亂,便判定齊軍是真的潰敗。內心有數後,就把情況告知莊公,並請下達追擊令。莊公大旗一揮,全軍將士猛打猛追,給逃跑中的齊軍以重創,俘獲大量輜重,把齊軍趕出了國境。

魯軍獲勝後,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道理。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借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敵軍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之後,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正旺,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莊公又問起為什麼當時他阻止自己下達追擊命令的事,曹劌侃侃道:“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萬不可等閑視之,必須謹防有詐,後來我觀察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專家品析: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爭鬥中魯國的一次罕見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自己的爭霸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反映出了弱軍對抗強軍作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此戰也成為中國軍事史上“後發製人”防禦戰略的寶典。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的評價,並借鑒創造了“敵疲我打”遊擊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