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推介: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的戰爭。居於劣勢的晉國,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客觀形勢,適當地選擇了戰場,於變化中,始終讓己方處於有理、有利的戰略地位,並避其鋒芒,退兵三舍,誘敵深入,最終完成合圍,獲得勝利。
從這場戰役中演變出來的“退避三舍”的軍事理論,曆經風霜,逐漸成為後世誘敵深入的軍事指導思想。同時,城濮之戰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政治和軍事結合最早的戰役。
戰爭故事:
公元前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曆盡艱辛,終於回到晉國即位,就是晉文公。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多國聯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成公於危急中派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求救。晉國大夫先軫認為這正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機,力主晉文公出兵。
但是,當時晉、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勞師遠征,有側背遇敵的危險,況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麵交鋒也無必勝把握。正當晉文公為此躊躇猶豫之際,大臣狐偃向晉文公提出建議:“先攻打曹、衛兩國,調動楚軍北上,以解救宋國。”聽了他的建議,堅定了晉文公出兵的決心。
晉軍不久渡過黃河,向曹、衛開戰。一個月後,衛國被滅,三個月後,曹國消亡。然楚軍不為所動,依然全力圍攻商丘。這就使得晉文公感到進退兩難,如不出兵馳援,則宋必敗,到時會損害自己稱霸中原的計劃,但若出兵馳援,又困難重重。
為此,晉文公決定寫一封信給宋成公,信中說:“建議讓宋國表麵上同晉國疏遠,然後由宋國出麵,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由他們去請求楚軍撤兵。同時晉國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以堅定宋國抗楚決心。”楚成王拒絕了齊、秦的調停,齊、秦便出兵助晉。
晉、齊、秦三大國結盟的成功使戰爭天平開始傾斜,形勢明顯對楚國不利。楚成王眼見不妙,急忙給大將子玉下令退兵。但子玉驕傲自負,根本聽不進去楚成王的勸告,仍堅決要求決戰,並請求楚成王增調兵力。成王很是矛盾,但優柔寡斷的他最終還是同意了子玉的請求,寄希望於他能取勝,但又不肯增派充足的兵力,這為日後的失敗早早埋下了隱患。
得到增援後的子玉,更堅定了同晉軍作戰的決心。為了尋找決戰的借口,他派遣使者故意向晉軍提出了一個“休戰”的條件:“如果晉軍撤出曹、衛,讓曹、衛複國,楚軍則解除對宋都的圍困,撤離宋國。”但晉文公棋高一著,將計就計,以曹、衛同楚國絕交為前提條件,私下答應讓曹、衛複國。另外扣留了楚國的使者,以激怒子玉來決戰。子玉眼見使者被扣,曹、衛背叛,果然惱羞成怒,倚仗聯軍的優勢兵力,氣勢洶洶地撲向晉軍。晉文公為避楚軍鋒芒,決定采取誘敵深入,後發製人的策略,遂下令部隊主動“退避三舍”,撤到城濮一帶。
晉軍駐紮下來後,齊、秦、宋諸國的軍隊也陸續抵達,晉文公開始檢閱聯軍部隊,全麵考察後認為聯軍士氣高昂、物資充足,決戰時機已經到來。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戰鬥開始。晉軍首先采取了先擊翼側,再攻中軍的作戰方針,有的放矢發動進攻,接著晉軍又采用誘敵出擊,而後分割聚殲的戰法。
晉軍故意在車上豎起兩麵大旗,引車後撤,同時又在陣後用戰車拖著樹枝,飛揚起地麵的塵土,假裝後麵的晉軍也在撤退,以引誘楚軍出擊。子玉不知是計,下令左右翼軍追擊。晉軍主將先軫見楚軍中計,便立即指揮中軍將其攔腰截斷。楚左右翼同時陷入了重圍,退路切斷,很快就被消滅了。子玉見左、右兩軍潰敗,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中軍迅速脫離戰場,向西南撤退,楚軍大敗。子玉知道回國無法複命,遂自殺而亡。城濮之戰就這樣以晉軍獲得決定性勝利而終結。
專家品析:
城濮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貫徹後發製人的具體體現。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敵軍鋒芒,同時爭取政治、外交上的支持,渾然一體,為整個戰役的勝利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反觀城濮之戰失敗方,則是君臣合作不愉快,再加上整體作戰部署失誤,情報不準,帶兵主將驕傲、跋扈,狂妄輕敵的結果。戰爭的失敗,使得楚國在中原爭霸中失去了決定性的優勢,從此國力日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