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推介:
馬陵之戰是齊國對魏國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伏擊殲滅戰。
此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以減灶示弱,製造假象,誘龐涓就範,居於主動地位,最終在馬陵一帶聚殲了魏國龐涓的大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同時馬陵之戰奠定了齊國在戰國期間的霸主地位,從此,齊國威震天下,出現了“諸侯東麵朝齊”的強盛局麵。
戰爭故事: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後,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幹木等人,進行各方麵的改革。在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推行“武卒”選拔製度,重視軍事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通過這些改革,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魏惠王繼位以後,繼承文侯、武侯的霸業,繼續積極向外擴張。魏國的振興和稱霸,直接損害了楚、齊、秦等其他大國的利益,引起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嫉恨,其中尤以齊、魏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公元前442年,魏國派兵攻打韓國,韓國派人向齊國求援。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是五戰皆敗,隻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充任軍師,居中調度統領全軍。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恨憤怒自不必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用意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爭奪霸主地位。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撤退的魏軍尾隨追來,鏖戰一觸即發。
這仗該怎麼打,孫臏早有定算,麵對魏兵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孫臏判斷魏軍一定會急於求成、輕兵冒進。於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根據這一方針,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魏軍完全有把握,他的想法,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支持。
戰爭進程完全按照孫臏的設想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追擊,齊軍按預先部署,施展了“減灶”高招,第一天挖10萬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龐涓雖曾與孫臏一同受業於鬼穀子先生,可實際水平卻相差好大一截。三天過後,他見齊軍不斷減灶,未免得意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一定是鬥誌渙散,士卒大量逃亡。於是丟下步兵和輜重,隻帶著一部分輕裝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根據魏軍行動,判斷出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
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要,實在是打伏擊戰的好地方。孫臏令軍中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裏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在上麵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魏軍騎兵,果真按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伏擊地域。此時天已黑了,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忙叫人點火照明,字還沒有讀完,萬箭自天而降。龐涓頓時醒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兩側的齊軍又呐喊殺來,魏軍動彈不得,頓時陣容大亂,死傷無數。
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此戰,齊軍大獲全勝並生擒魏國太子申。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三十六計世人皆知。
專家品析:
馬陵之戰,是我國軍事曆史上一場典型的“示假隱真”、欺敵誤敵、設伏聚殲的成功戰例。齊軍取得作戰勝利,除了把握時機得當、將帥之間密切合作、正確預測戰場和作戰時間以外,善於“示形”,巧設埋伏乃是關鍵性的因素。所謂的“減灶”就是這場戰爭中“示形”的主要方式,也就是後世所謂的軍事上的“兵者詭道也”原則的實戰體現。
齊國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孫臏運用大規模機動作戰的戰略,采取攻其必救、以逸待勞等戰法,重創了久霸中原、不可一世的魏軍,充分顯示了孫臏指揮作戰的卓越才能,給齊威王進一步爭霸中原、戰勝魏國奠定了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