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推介: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戰,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之間,其結果是趙國遭受了毀滅性打擊,秦國一躍成為當時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續秦國統一中國加速了進程。
長平之戰參戰人數趙軍45萬人,秦軍保守估計也在百萬以上。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們直到現在都在探討這個經典戰例,對中國的軍事史有深遠的影響。
戰爭故事: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攻打韓國,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守長平,以便安撫逃亡百姓。四月,秦派白起攻趙,趙孝成王派廉頗為將抵抗,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采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國於是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嚇得都不敢迎戰,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又聽信流言,於是,臨陣換將,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就任主將前也做了大量的軍事工作,認為和白起軍決戰時機成熟,於是,決戰開始了。趙括率軍猛擊白起軍,白起軍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東岸了。突然,趙括發現,沁水東岸沿線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的秦軍在一夜之間紮起的營寨,後退的白起軍進入背水陣中,拚力死守。趙括軍雖然屢次衝入秦軍背水陣,但在沁水中的秦國戰船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軍將進入秦寨的趙軍消滅。就這樣,趙括與白起在沁水東岸進行了一場麵對麵的消耗戰,兩軍難分勝負,趙括無法消滅白起軍,也擺脫不了他們。由於秦軍列的是背水陣,趙軍突破他們沒有意義,即使突破後,麵對的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沁水,水麵上是秦軍的戰船。趙括想退回長平,但稍一行動,白起軍就死死地纏上來,趙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殲他這支趙軍。
大軍作戰,糧食是關鍵。白起軍有沁河上的秦艦補充給養,而趙括軍卻隻能吃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眼見糧食匱乏,堅持不了多久,趙括不得已,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但就在快到長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片營寨,一股數量極大的秦軍堵住了歸路。這是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援軍,目的在於斷趙括的退路和糧道。身後的白起軍在消滅了執行掩護任務的趙軍後,又攻了上來,與阻斷趙括的野王軍夾擊趙括。
趙括於是撤到丹水河邊,此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來不深的丹水突然間變得像沁水一樣寬。沒有渡河船隻的趙軍被突然間變寬的丹河隔斷了最後一條路,趙軍被秦軍死死地圍祝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拚命向趙括靠攏,秦昭王派出的野王軍、司馬梗軍也拚命地阻擊。趙括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早已吃光,糧道又被切斷,戰馬也都殺了,可以吃的東西都吃了,最後,趙括不得不下令以軍中殘、並弱、老者為食。趙括曾派趙軍中英勇果決之士刺殺白起,白起受傷。
被困了46日後,趙括選軍中一個酷像自己的人,穿著他的鎧甲,用他的旗號引軍向晉城突襲,而自己引另一軍向長平突圍。秦軍射死酷像趙括之人,以為趙括已死,秦軍圍住趙括軍,向趙軍喊話,說趙括已死,勸趙軍速降。趙括對手下的將領說,趙軍並未戰敗,鬥誌未懈,白起是不會真心接受投降的。秦軍的接受投降必然是假的,秦軍在解除趙軍武裝後,會再攻趙軍。在受降時,趙軍突然向秦軍發動襲擊,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終因力竭而敗。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餘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被白起殘忍坑殺。秦軍終於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
專家品析:
長平之戰雙方死亡近百萬,是古代戰爭史之最。尤其是秦將白起將趙國四十餘萬降兵坑殺,乃古今中外之僅有,令人扼腕痛心。
長平之戰,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殲滅戰的先河。秦國首先破壞了六國的合縱之術,再施以離間之計,誘使趙國換掉了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巧妙地把政治鬥爭、外交鬥爭、軍事鬥爭融為一體。長平一戰後,六國再無強兵,從此,任憑秦國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