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推介: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國與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此戰吳國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戰爭故事:
公元前507年,蔡昭侯為報被楚國勒索和拘禁三年之仇,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使楚國北側失去屏障。
公元前506年春,應蔡國之請,晉、齊、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十八國諸侯在召陵會盟,共謀伐楚。
同年四月,晉國指使蔡國出兵攻滅楚國的附庸沈國,楚國為維護其利益決定討伐蔡國。此時作壁上觀的吳國認為攻楚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為名,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開刀,對楚國實施突擊。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出動全國之兵,乘船沿淮水西進,至戰略要地州來,放棄渡船,於淮汭登陸前進。以蔡、唐軍為先導,3500名精銳步卒為前鋒,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厄三關險隘,直趨漢水,深入楚國腹地,構成了對楚的戰略奇襲。楚國怎麼也料不到吳軍作此迂回奔襲,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倉促率軍趕至漢水西岸布防,阻止吳軍渡漢水攻楚都城。
當吳、楚兩軍在漢水對峙時,左司馬沈尹戌鑒於分散在楚國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結,易被吳軍各個擊破,難以阻止吳軍突破漢水的防禦特點,又針對吳軍孤軍深入,不占地利的弱點,主張發揮兵多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於是命令子常借漢水屏障與吳軍周旋,自己調兵後則迂回至吳軍側後,毀壞吳軍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然後與子常實施前後夾擊,殲滅吳軍。
沈尹戌調兵之際,武城大夫黑及認為楚軍不宜進行持久戰,主張速戰速決。大夫史皇為了迎合子常貪功之心,慫恿其速戰。子常聽信了他的提議,又錯誤地估計了戰場形勢,以為憑自己的實力可以擊敗吳軍,於是改變與沈尹戌商定的夾擊計劃,不待沈尹戌援軍到達,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吳君臣得知楚軍夾擊之謀,又見子常率軍渡河來攻,為避免腹背受敵,改變原定在江、漢腹地與楚軍決戰的計劃,由漢水東岸後退,調動楚軍尋機待戰。子常錯誤地認為吳軍懼怕,緊追不舍,企圖速勝。在小別山至大別山間,連續三戰受挫,銳氣大減,子常意欲棄軍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責,隻得勉強繼續作戰。
楚軍殘部撤到柏舉西南的清發水,準備渡河逃跑,被及時趕到的吳軍追殺,死傷過半。僥幸渡過河的楚逃軍正埋鍋造飯,吳軍追至,楚軍隻得再次倉惶而逃。
楚左司馬沈尹戌得知主力潰敗,急率兵馬趕來救援。吳軍先鋒在沈尹戌部淩厲反擊下,猝不及防被打敗。吳軍主力趕到後,迅速將沈尹戌部包圍,盡管沈尹戌左衝右突,奮勇衝殺,受傷三處仍無法衝出包圍。最後沈尹戌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隨後吳軍一部向郢都撲去。
這時郢都城內已是風聲鶴唳,人心惶惶,楚昭王不顧主戰大臣子西、子期的反對,也不顧全城軍民的生死存亡,悄悄開門出城,向隕城方向逃去。昭王西逃的消息傳到軍前,楚軍立即渙散,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趕和保護昭王,子西見戰事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隻好率殘兵西逃,吳軍攻入郢都。
專家品析: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柏舉之戰在戰略謀劃上,吳以疲楚、誤楚之策,求得攻楚無備的戰略主動;楚則始終未能擺脫受製於吳的困境。在作戰指導上,吳軍高度靈活機動,處處因敵用兵,以千裏躍進、深遠追擊的大縱深進攻戰法而製勝;楚軍雖有一時良策,終因主帥盲目進攻而慘敗。此戰前後達十個多月,戰場幅員廣,出動車兵、步兵和舟師,包含具有同一作戰目的、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割裂的若幹戰鬥,以其鮮明的多兵種作戰特征而載入史冊。